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以无人机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器具发展迅速。据统计,2015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324架(31个省统计),总作业面积达1152.8万亩次。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植保无人机距离全国普及还为时尚早。因为,植保无人机的推广与农机补贴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而植保无人机并未纳入补贴范围。
为何植保无人机无法享受国家补贴待遇?无人机距离纳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究竟还有多远?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相关政策规定和文章,在这里粗浅地谈一下,植保无人机推广所面临的壁垒以及申请国家农机补贴的相关问题。
一、前提是要有行业标准
2005年,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
1.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推广农业新技术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的原则,确定、公布《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定期进行调整。
2.列入《目录》的产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财政补贴、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支持。
3.列入《目录》的农机产品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通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的试验鉴定。
也就是说,想要成为国家补贴农机,想要被列入《目录》,先要有国家标准,可统一的行业标准正是植保无人机所匮乏的。
目前,我国植保无人机仍面临着,缺乏与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高效施药所配套的施药技术,航空专用剂研发不成熟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航空植保对农药剂型及助剂的要求与地面机械有很大不同,目前中国还缺乏与航空植保作业中采用的有人直升机、单轴和多轴无人机配套的农药制剂相关技术标准,缺乏应用于无人机航空喷施中农药药液的表面张力、黏度、农药有效成份含量、剂型等的评价标准,缺乏航空施药条件下,对农药药效与作物生理影响的室内、室外检测标准。现有作业大多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剂量和配置方法,往往因为用量或配置不科学影响了作业质量,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缺乏完善的航空喷施作业技术标准。中国采用航空喷施作业的时间较晚,大多采用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进行航空植保作业,对于农用无人机的相关技术参数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判别标准和对不同作物、不同喷施剂型进行航空喷施时的作业时机、作业环境(温度、湿度、风速)、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航线规划与导航控制等参数的优化选择,以及满足喷施作业要求所需要的沉积量、雾滴粒径、雾滴沉积分布密度、农药浓度等作业指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空植保在单位面积用药量、使用农药的主要品种、施药方式、农药利用率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植保无人机想要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得先迈过行业标准这个砍。
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农用无人机方面,已完成农业行业标准农用遥控飞行植保机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农用航空分会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制定一系列标准,包括产品安全标准、作业标准、施药标准、管理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