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油菜菌核病飞防技术研讨会在湖北省黄冈油菜综合实验站麻城基地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功能研究室主办,黄冈油菜综合试验站、麻城市农业局、洛克希德(武汉)无人机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油料作物专家以及种植大户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分为现场会和专家座谈两个部分进行。其中,现场会在麻城市白果镇冯氏祠村举行,一架架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上进行植保作业,为到场专家和种植大户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无人机飞防展示。在专家座谈会上,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等7位专家针对油菜飞防问题从不同角度作了专题报告,使与会人员对油菜产业及飞防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菌核病是油菜高产的最大敌人
“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链条上某个环节的缺失,就可能导致这个产业的消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胜毅说。在无人机推广之前,油菜在全程机械化生产中的植保环节可以说是空白。作为在油菜领域工作近三十年的专家,刘胜毅见证了二十年前黑龙江省油菜产业消失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黑龙江省种植了近2000万亩油菜,由于菌核病肆虐而找不到适宜有效的控制办法,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后,在黑龙江就几乎找不到油菜了。”他回忆道。
菌核病到底是什么?为何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程晓晖博士做出了解释,“菌核病菌主要以类似老鼠屎状态的营养体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待其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如油菜的花瓣、叶片、茎秆等腐烂变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在发病的后期就会造成茎秆白枯,植株死掉。而在油菜茎秆里形成的菌核营养体,便会随着茎秆的破裂落到土壤中越冬或越夏。菌核病能在土壤里存活到三年以上。”据悉,在我国南方冬播油菜区菌核病常在翌年3—4月间萌发,北方春播油菜区则在6—7月间萌发,这主要是由于在两个时间段内,南北方气温回升,土壤湿润,给菌核病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油菜属高秆作物,这也给菌核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菌核病大面积爆发于油菜初花到盛花期间,油菜基本上已经长到一米五以上,而且这个阶段的油菜已经封垄,人工和机械都没办法进田喷药。”刘胜毅解释道。另外,菌核病不仅会造成油菜的减产甚至是绝产,还会给油菜机械化收获带来影响,“感染菌核病的油菜由于其茎秆枯萎造成倒伏,这对油菜后期的机械化收割十分不利。”程晓晖说。目前,菌核病已成为制约油菜高产的最大障碍。
众所周知,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的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但是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减少、油菜田间管理困难以及效益低下等原因,油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仅湖北省油菜种植面积就从最高峰时期的180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1200万亩。为了保证我国油料生产安全,不让其他油菜种植大省重蹈黑龙江的覆辙,为油菜植保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出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