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作物品种以及种植环境的不同,部分作物的植保问题并非背负式打药机或高地隙植保机械所能解决,面对玉米、油菜等高秆作物的生长特性,人工打药不仅对作物有损伤,而且对人也会造成药物伤害。随着农用无人机的出现,这一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3WD-TY-17L电池动力单旋翼植保机
与传统植保方式相比,农用无人机具有高效自动化、高安全性、防控效果好、节省资源、降低作业成本等优势,推广市场以来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随着我国农用无人机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加之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人力成本上升,农用无人机对人工作业的替代性更强,这催生了市场对农用无人机更多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农用无人机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用无人机仅占植保作业总量的1.67%,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想农用无人机飞遍大江南北,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农用无人机性能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次油菜飞防技术研讨会上,大家普遍关心的是无人机的续航能力。记者了解到,相比国外的油动力无人直升机,目前我国农用无人机多数是由航模飞机制造商生产的,其配备的电池平均续航能力为8—15分钟,在飞防过程中需要准备多组电池更换,而平均每组电池价格在2000元左右,成本较高,导致机器性能不够稳定,这让很多农户对无人机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目前农用无人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药物漂移较多、精准度较差、容易造成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是就其相关的作业规范,尤其是安全操作规范、农药喷洒标准、鉴定标准和行业规范等均有待制定。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其生产推广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专家表示,无人机领域目前有44项国家军用标准,但民用领域的国标和行标仍为空白。
第三,需积极研制农用无人机植保专用药剂。农用无人机采用的是超低容量喷雾,首选的农药剂型应以油剂最好,其次为乳油、水剂、水乳剂等,但我们发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剂型多数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分散粒剂等,均属于常规常备喷雾而制备的。为此,政府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联合农业相关企业研发针对性药剂,并及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推广。
当然,要想将农用无人机“飞”上天空,不光是一台机械的事,牵涉到农用无人机人才培训、质量保障等系列服务,要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效益最好,应整合力量,实现利益最大化,人才培养是关键。近两年来,农用无人机作为新型产业,对机械操作和后期维护等都有较高要求,目前具备该能力的专业人才较为欠缺。据了解,一名合格的航飞操作机手培训费用大约需要1.5万元,培训时间需要2—3个月,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形式下,若无很好的效益和补助,难以招到乐于从事该行业的学员。我们再次呼吁,政府部门应与当地农业相关部门、各类高等院校携手积极开展人才阳光培训工程。同时,开展农用无人机实现统防统治,还需借助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推广实施,政府部门应按照其日作业能力、年作业面积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补贴激励机制,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此行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