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家庭农场抵押担保体系,创新家庭农场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扩大家庭农场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财产范围,开发满足家庭农场多层次需求的信贷产品。如针对家庭农场的资产状况,大力发展农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订单等抵质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及存货、农产品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盘活家庭农场存量资产。同时,积极推动银担合作,探索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推进地方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开展风险分担试点。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第一,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提供政策性保险服务,拓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加快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进程。第二,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补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特色类经济作物的农业保险。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适当扩展理赔范围,形成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以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第三,建立再保险制度和巨灾分担机制,政府对巨灾损失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以分担农业保险机构的风险。
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建立健全符合家庭农场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信用评定工作。建立健全对家庭农场的信用采集和评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将家庭农场的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相结合,探索将家庭农场纳入征信系统管理,将家庭农场主要成员一并纳入管理,支持守信家庭农场融资。大力发展“保险+信贷”等金融产品,探索以保单进行抵押获取信贷支持模式,拓宽涉农保险的保单质押范围,发展信用保证保险,积极推广保单质押贷款、“信贷+抵押(质押)+担保+保险”等信贷保险合作模式。
建立家庭农场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切块管理”的思想,对农村信用风险统筹资金进行管理。例如,抽取50%的份额设立家庭农场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专项用于家庭农场信贷风险补偿。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再保险制度。
提高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认可度
加强家庭农场的内控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建立适合家庭农场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提高对政策导向、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关注度,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经营情况的透明度和金融机构的认可度。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家庭农场经营者。推动财政和金融机构,共同支持构建以现有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家庭农场主的培训体系,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通过培训探索建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家庭农场主的整体素质。
加强宣传,促使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加大对家庭农场的金融综合服务。通过宣传,促使金融机构转变观念,重视家庭农场的客户群,为其涉农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宽阔的盈利渠道和增长空间。
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明晰家庭农场以及农户的土地经营权和数量。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家庭农场以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严格土地使用证的发放与管理,建议用2?3年或更短的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方式和交易平台,促进土地的流转稳定和连片集中。
绘制家庭农场客户金融生态图谱
绘制家庭农场客户金融生态图谱。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信息库,多维度统计家庭农场信息,细化统计类别及分工,力求做到家庭农场建档全覆盖、授信评议全覆盖。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即在上述各类统计口径一致的前提下,建立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工商部门等统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平台。结合农业部门推荐和家庭农场信息库数据,从中筛选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家庭农场,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