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高息吸收公众存款的非法集资行为屡见不鲜。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打击,一些非法集资者纷纷使用更隐蔽的手法逃避监管。近期,在宜春袁州区多个乡镇,出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名义,在取得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模仿专业银行业务流程,用高息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此现象在一个短时期内蔓延到9个乡镇,引起当地政府及金融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已被全部叫停。
市民:镇上冒出多个“山寨银行”
“奇怪了,近期在袁州区的多个乡镇大街上,冒出了挂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招牌,机构标识、办事场所都很像银行的机构,不知这样的机构是不是合法?”这是春节前后被宜春网友与市民热议的话题。
日前,记者来到袁州区彬江、西村等乡镇,每到一地,果然看到这样的“银行”,不过有的已被查封,有的已人去楼空。
坐落在彬江镇万寿路上的一家挂着“宜春市万民合作社”招牌的机构,标识、营业时间、营业场所与正规的农商银行几乎完全一样。不过,在大门外,贴有一张写有2月11日并加盖了袁州区工商局的封条。
据附近一位店主介绍,该合作社大概在去年10月开张,他看到有很多从外地打工提前回来过年的人都去存钱,据说利息比大银行高好多。记者通过走访多地这类“银行”,从宣传单及营业大厅的利率牌上看到,其存款年利率远高于银行,三个月5.6%、六个月6%、一年7.6%、两年8.5%、三年9%、五年10%。有的还以存钱送油、手机为回报,虽然以社员证及股金证作为客户的存款证明,但并不对客户解释其机构性质与金融机构的差异,甚至告知客户入的股金与在银行存款无差别。
家住天台集镇的居民刘大爷透露,他将儿子打工带回家的5万元全存进了合作社,之前承诺一年下来有近4000元利息。现在被查封了,才知道是不合法的,只怪自己没文化,现在正等着退钱回来。
工商部门:经营项目与登记不符被查封
合作社为何被查封?袁州区工商分局周副局长告诉记者,这几家合作社确实在区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但在实际经营中,又与核审的经营项目不符。工商部门按照相关法规,以超范围经营予以查封,并扣留了电脑中的信息资料,冻结了财务账目。
据了解,目前共有9家合作社被查封或叫停整顿。
记者随后从已被查缴的“宜春市万民合作社”营业执照上看到,其所核审的经营范围为:水稻、蔬菜、水果种植及销售;水产养殖及销售;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执法大队长黄毅告诉记者,据初步核查,该合作社未按核审范围,却假借合作社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对该合作社是否涉嫌违法,还需经公安及金融管理机构最后认定。
袁州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九十月份开始,这类合作社已发展到袁州区的彬江、天台、辽市、西村、飞剑潭、寨下等9个乡镇,均未在金融部门登记获批,而是打着国家发展专业农业合作的幌子,主要是吸收农村在外打工回家过年或返乡创业人员的存款。不少村民受到宣传鼓动,纷纷把辛苦打工挣来的钱投进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