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融资难促进产业大发展
“贷款额度一般为房屋估值的50%~70%,期限通常为一年,借款户可在授信金额之内,实行随到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罗成林介绍说,以200平方米的农村自住房为例,估值一般在15~20万元,则贷款额度可达10万元以上。
在浏阳,农村房屋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很普遍,这就大大拓宽了农民创业范围,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花炮是浏阳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地贡献度最大的促农增收产业,在烟花产业从业人员中,99%的是农户,因而花炮产业是农房抵押贷款的最大受益者。“浏阳至少70%的花炮企业通过农房抵押获得了信贷支持。”浏阳农商行监事长刘毅敏说,由于农房抵押贷款等措施“给力”,2014年浏阳花炮产业总产值和税收分别突破200亿元、10亿元大关。
随着产业的转型,农产品加工业、生猪养殖、水稻种植等产业在浏阳快速发展,农房抵押贷款投放越来越倾向于大农业产业。“农商行本来就姓‘农’,目前农房抵押贷款用于大农业产业的比例占到了近1/2。”罗成林说。
罗成林对罗清泉的承诺兑现了,1998年,罗清泉将自己的农房作抵押,借到了他有史以来最多的一笔贷款:12000元,买到了20头猪仔养殖。17年来,罗清泉能贷的款越来越多,2013年,他不仅将自己的房子和厂房拿出来做抵押,而且将哥哥、弟弟的房子也拿出来做抵押,总共获得了分期贷款500万元。有一笔400万元的贷款到今年9月底快到期了,老罗赶紧在9月初提前还掉,于是又重新贷到了400万元。
“老罗‘人品、产品、押品’都可靠,所以我们都敢于给他放贷。”罗成林说。正是靠着这样的互信互利,罗清泉的产业也越做越大。现在,他兴办的养殖场存栏8000头猪,在场里种了20亩花木,还种植了30多亩水稻,成了当地的种养大户。
粮食产业同样没有被浏阳农商行冷漠,“农房抵押贷款”也着重向有适度规模、有成长能力的水稻种植产业授信。3年前,杨传建流转种植了300多亩水稻,规模化提升了,但是机械化跟不上。杨传建于是将自家4间房的农屋抵押了,贷到了10多万,立马买了收割机和拖拉机。如今,有了资金,产业发展很快,杨传建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成了浏阳南部片区首屈一指的水稻种植大户。
“农房抵押贷款始于产业融资需要,更一直服务、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刘毅敏介绍,17年来,农房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贷款300亿元,撬动至少1500亿元的农村产业发展。
抵押处置有障碍推广有难度
浏阳农房抵押贷款探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6月12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等部门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到浏阳进行专题调研,希望浏阳实践能为全国探索出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然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虽然带来了前行的动力,但如果驾驭不好,风险将难以防控。
“虽然,我们在农房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少,特别是抵押难和处置难问题依旧存在。”罗成林向调研组坦承问题所在。
“从目前实践来看,抵押物仍有瑕疵,尽管浏阳市政府对农房颁发了产权证,但由于土地还是集体所有,就出现了房、地分离的状况。因此,这种产权是不完整的,其保障作用也就大打折扣。”罗成林说。
浏阳市农商行市场拓展部经理赵辉和农房抵押贷款项目打了很多年交道,他最感头痛的是抵押物不易处置变现。一旦发生贷款不能偿还的情况,在处理抵押农房时,也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如国务院印发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意见”中规定,要在保证基本住房权利前提下,依法采取多种方式处置抵押物。虽然浏阳大部分农户是住宅、厂房一并抵押,因而在处置时可以先处置厂房,但还有一部分农户只有农房抵押,因而真要处置时就难以保障农民等抵押人的住房权利。
湖南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副主任舒立凡对此有着更深层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厂房,实际上与花炮特殊行业许可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许可证的一同变更,厂房过户也就失去了意义;对于集镇门面、商住房,也与户籍关系联系在一起,需要户口在本镇才行。
舒立凡建议,国家应加强农村金融制度的顶层设计,与农村土地制度、人口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衔接起来,从法律上、政策上为农村金融松绑,盘活农房资产,使农民手中这块最大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发挥最大的效用。
通过浏阳试点,如何逐步完善农房抵押贷款政策?湖南省副省长戴道晋认为:“要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上、在完善抵押物的评估体系上、在保障抵押权的实现上,依法推进,大胆创新,使农房抵押融资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发动机’、助推农民增收的‘加油站’、促进农村繁荣的‘推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