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延津县支行行长王秉钺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户单家独户闯市场承受风险较大的状况,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广新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规范、融资难等问题也困扰和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笔者以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有效对接进行分析探讨。
资料图
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截至目前,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13家,较年初增加107家。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人行延津县支行制定专门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项目资料库。对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信用和贷款需求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入库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并向辖内金融机构推荐。二是推动银农洽谈对接。举办延津县金融部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洽谈会,共签约贷款合同9家,金额2870万元;贷款意向32家,金额7185万元。三是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指导涉农银行业机构重点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化、专门性金融服务。推动4家合作社与农信社达成了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延津县涉农银行业机构已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893万元,对社员贷款1637万元。
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按照要求规范创立和运行,缺乏明晰的产权和责任主体。不能按规定召开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大会,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在具体运营中,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资料不完整,生产经营情况反映不准确,财务信息不能确保真实有效。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工作。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控制能力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不足,缺乏相应的风险准备。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在贷款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较少,处置变现困难,加上部分资产没有办理产权登记,合格抵押资产缺乏。在寻求担保时,也难以达到银行规定的担保条件。同时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风险分散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品种少,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尚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投入。
三是金融服务尚未完全到位。金融部门思想认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该县银行业机构中,只有农信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放贷意向,其他金融部门尚未涉猎该领域,说明金融部门的服务意识尚待提升。
四是金融创新难以跟上步伐。农民专业合作社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存在规模小、“体质弱”等多方面的先天不足,加上内部组织管理较为松散,因此,这就要求金融部门对合作社发放贷款的产品种类、服务方式、营销模式、审批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都要进一步优化,甚至是重新制定。但由于金融机构对这种新型经济组织认识和研究不足,并未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服务。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强化约束,依法运营。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善会计核算,搞好财务信息披露,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
二是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抵(质)押、担保范围。深化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财产权和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试点工作,盘活农村产权要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融资方式,积极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担保基金贷款。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拓展“贷款+保险”模式。
三是完善银行信贷方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需求特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授信额度和融资期限,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贷额度、期限及用途方面的需求,提高贷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幅度,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
四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涉农银行业机构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在经营理念、支持对象、营销手段、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改进服务,积极创新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产品。要选取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财务辅导、信用培植、融资方案设计、授信流程简化和利率优惠等全方位优质服务。
五是深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金融素质,推动金融手段的合理应用。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和合作社信用信息管理,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估,提高成员金融信用观念和意识,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