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移栽不如机械化直播吗?
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雷团队经过研究发现,油菜机械条播+适度管理+机械化收获是一条比较可行且高产稳产的技术路线。特别是机械直播后,油菜根系发达,主根粗长、入土深,作物抗旱、抗倒伏的能力都有明显优势。实际情况中,目前油菜机械化直播的占比也更大,这与直播作业简单,机械设备也更加成熟有关。而相对于机械直播而言,机械化移栽却发展较慢,这又是为什么呢?
目前,我国油菜产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越冬油菜产区,属于稻油轮作区。而在轮作区种植油菜,茬口衔接的问题就很重要。而在轮作区油菜生产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生长期的不足。吴崇友说,江苏、浙江等地,10月底收完水稻才播种油菜,时间非常迟,导致油菜产量很低,亩产只有100多公斤,比正常产量低70%—80%。播种迟导致产量低,农民就没有了种植积极性,导致这些地区冬田撂荒更加严重。
吴崇友说,在播种期较迟、生长期不足的地方,利用机械化移栽油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茬口不足、产量低的方法。但目前油菜移栽机具还不太成熟,影响了农民采用油菜移栽的积极性。传统的裸苗式移栽机,还需靠人工分拣苗,属于半自动化,主要问题还是效率低,对土壤的适应性差,难以大面积推广。
吴崇友和他的团队借鉴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方式。“我们尝试把油菜苗育成毯状苗。所以跟扬州大学的技术团队联合攻关,基本解决了育苗问题,能育出满足移栽要求的、秧苗素质较好的毯状油菜苗。机械化插栽后,经过测产,产量能达到280公斤。”
而油菜移栽在实现了机械化以后,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就是作业效率高,是直播效率的3倍。二是高产稳产,对于生长期不足的地方,移栽的产量比直播的要高而且更加稳定。三是效益比较好,作业效率高了,效益就能好。人工方式种植,一亩地需要两个工,至少240元,一亩地机械栽插只要70元。而产量与直播的相比又提高50%,也就等于每亩提高300多元的收益。四是机械化移栽的适应性更强,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
“从这些方面来看,油菜机械化移栽技术还是有比较好的推广前景的。”吴崇友认为。
专家观点:油菜生产机械化下一步还需要做什么——机具、农艺、观念同步推进
通过这次的检测活动,农业部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建议。要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以机械联合收获为主,以机械分段收获为辅。全面开展油菜机械化耕整、开沟、施肥、播种、植保、收获及烘干等各个环节试验示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主推技术模式、配套的机具机型及操作规程,形成不同地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为大面积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从而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油菜生产成本,推动油菜稳产、高产,确保食用植物油稳定供给。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油莱收获机械的质量与性能。油菜收获机实际损失率仍较高。主要原因是割台损失偏高,是由于种植方式不适合机械收获,拨禾轮碰撞油菜植株造成角果开裂掉粒,导致割台损失偏高。为此,专家组建议,首先要进一步研究优化割台设计,降低割台损失;同时,为减少侧面损失率,割台不仅应加装立式割刀,还要研究最适宜的割刀高度。其次提高机具制造质量。要对现有油菜收获机械不断熟化,进一步完善关键技术,对关键部件进行重点突破,提高链条、皮带等易损件的可靠性,以减少故障的发生。还要提高机具利用率。适应同一底盘上收割油菜、水稻、小麦等割台互换需求,加强割台等主要工作部件的互换性研究与探索,尽可能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同时,加快割台标准化生产,提高不同企业间收获机割台的互换性及通用性。
二是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油菜机械化生产受油菜品种、栽培技术及种植方式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际生产中要切实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要优选品种。要选择生长期短、枝叉紧凑、成熟期一致、抗倒伏、抗裂角品种。要优化种植方式。规范行距株距,并依据收获机割幅,留好厢沟,以减少割台侧面损失。要选好栽培方式。在农时茬口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机直播或机械开沟与人工散播方式进行种植,如果采用移栽方式,要尽量增加栽植密度,密度大有利于株型紧凑、成熟度一致性提高,有利于机收。
三是合理确定最佳机收作业期限和时间。油菜的收获时间不仅关系到油菜籽质量,还影响到收获损失。油菜机械化联合收获时间一般应选择在黄熟期后5—7天为宜,收获作业最佳作业时间是下午3—7点。因为在油菜黄熟期即100%角果呈黄色时进行收获,油菜籽粒质量较差,较难脱粒,排杂夹带损失较大;如在完熟期即100%角果枯黄时收获,虽然籽粒质量好,易脱粒,排杂损失,但割台损失大;而早晨露水大,角果湿度大,易造成机具拥堵和较高破碎率;中午阳光暴晒,角果易开裂,造成割台损失较高。
四是改变传统收获方式,降低人工收获损失。鉴于人工收获损失率高于机械收获损失率,而且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晾晒、脱粒等环节受天气影响较大,建议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采用机械收获的方式。在丘陵山区及坡度较大地块,不便于采用机械作业而只好采用人工收获时,建议要改变在田间打捆、搬运到晒场脱粒清选的传统方式,尽量在田间就地晾晒、脱粒,从而降低打捆、搬运环节的损失。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机具使用和作业的规范性。同样的机具在不同的作业状态参数下收获损失率差异较大,除了与栽培方式和油菜品种有关外,还与机手的操作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专家组建议加强机手作业规范的培训,提高机具使用和作业的规范性,降低油菜收获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