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农业全程机械化可以降成本、增收益、促生产、省资源、护环境。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作为装备支撑,我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8月11日,农业部出台《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8月18日,农业部农机化司相关负责人就当前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部署情况又作了详尽解读。作为农机行业从业者,我们为出台这个《意见》感到非常振奋。这也是继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之后又一较高层级的文件,针对性强,意义重大。综合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形势,我们认为,出台这个《意见》正当时!
全程机械化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只有一个,亦即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农业机械化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系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减轻劳动力的作业强度、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化解我国日益明显的劳动力短缺之困。目前,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继续稳定与完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03亿亩,比2013年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这说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正不断满足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广大农民的愿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一个充分条件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大量投入使用,否则根本无法实现,也不经济。一句话,农业全程机械化可以降成本、增收益、促生产、省资源、护环境。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作为装备支撑,我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机化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全程机械化到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正如本次《意见》所指,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广大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开创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解决。从作物上看,虽然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但其它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从环节上看,虽然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部分作物的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仍然滞后;从区域上看,虽然东北、华北等地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但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前些年我国农机化发展主要解决的是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的机械数量(动力)的不足问题,而今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主要着眼点要放在九大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全面、全程发展。从《意见》所指出的这些问题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到了到“重量”到“重质”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受到拖累,也影响我国全面的经济社会建设。
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也是提升我国农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出路。本次《意见》指出,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约束因素日益加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地板”和市场价格“天花板”挤压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破解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的陈章良就曾多次指出,因为生产成本高、机械化水平低,导致我国糖厂的竞争力低。在我国甘蔗主种植区的广西,甘蔗机械化收获率不到1%,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现在砍收甘蔗这种劳动力强度高的工作只能由老人、妇女来承担。劳动力价格从过去每天五六十元提高到近100元,春节期间甚至达到每天200元。砍收人工成本高成为制约甘蔗种植的重要因素,也造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的孱弱。不仅糖业生产,以玉米为例,据我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玉米265万吨,几乎是上年同期的两倍。其中6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大幅激增,达到872,919吨,比上年同期增长近30倍。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维持这样的进口步伐,今年全年的玉米进口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大量进口的背后,主要是因为我国机械化生产水平低、人工劳作成本高造成的综合成本高企,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粮食作物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看,提高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乃势之所趋、迫在眉睫。
全程机械化是纾解人工不足、提高务农收益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进城,造成农业兼业化、副业化、随意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升种田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发展,提有效降低职业农民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种田成本、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未来农民收入主要依赖职业种田,如果农民耕种播收、仓储加工机械甚至畜牧、养殖、加工一体化,就能大大降低农民的中间成本,提高其整体收益。农民收益提高了,就增加了其种田意愿、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风险。
此外,除了比较收益增加刺激农民务农愿意,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也是提升农民务农意愿的最重要手段。习总书记指出,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助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劳动强度的传统农作方式,无论如何也难以跟“体面”一词挂钩。因此,我们要加快在主要农作物生产领域以机器替代日益减少的人工,提高农民的种田意愿,让更多的农民感到务农也是体面的营生。
我们还需注意到,全程机械化是减少粮食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如在粮食烘干方面,粮食机械化烘干可减少因场地受困引发的粮食减产、进而带给农民的收入损失。很多农村地区在马路上进行粮食晒干还引发交通安全问题。粮食过潮保存则易滋生致癌的黄曲霉素,危害食用者的健康。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粮食在收获后环节引发的损失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83%。目前发达国家粮食烘干率达到95%以上,相形之下,我国的粮食烘干率不到10%。另以油菜收获为例,据日前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发布的数据显示,通过专家组在我国4个省份的油菜主产区开展的油菜收获损失检测结果一致表明:油菜机械联合收获损失率最低,为10.61%;机械分段收获损失率次之,为11.53%;人工收获损失率最高,为15.61%。这为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减少损失提供了最佳佐证。
当然,以精益化作业为目标的农业机械投入农业生产,还能为减少环境破坏特别是对土地的破坏,缓解我国的食品安全压力提供有效保障。通过越来越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我们可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系统,提高精准施肥、用药水平,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