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
一切都像赵永川设想的那样运行。去年夏收季节,赵永川把机子接回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每台打捆机与两台搂草机配套为一组,每组雇6个人,三个人一班,对班倒,歇人不歇机。每人每天800元工钱。人肯干,天也帮忙,借着晴好天气,十几天的功夫,为1.2万亩的秸秆打了捆。村里为了留住他们,每收一亩秸秆补贴5元,不收完本村的不能到外地干。秋季,他又为1.2万亩的玉米打捆,年终一算账,赵永川笑得合不拢嘴,发了小财。
有了实践经验,赵永川底气更足。今年一开春,他就实施了第二步发展规划,多方筹集资金1300万元,新购买8组打捆机,运送车辆6台,夹草机20台,叉车30台,租运输车辆120辆,雇农民工200人,与沫河口镇16个村分别签订了10万亩的打捆协议。从6月4日起,各种机械全部投入使用,11天时间,打捆作业面积11万亩,打秸秆10万多捆,2.5万吨,总收入超过千万,纯盈利超过600万元。
体会
农机作业量和效益表明赵永川成功了。成功的诀窍在于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必须跟在政府(政策)后,走在季节前,这样才能带领农民挣大钱。他说,现在机械收获确实解决了抢收,但没有解决小麦抢种。一团一团秸秆抛撒在田里,不及时处理,下茬作物很难播种。现在政府为了蓝天白云要求禁烧秸秆,而且管的越来越严。所以发展打捆机成了应有之义。
赵永川获得了成功,我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其实就是“政策好,天帮忙,众人缘给力是根本所在”。
一是政策好。发展打捆机的规划设想得到各级领导支持。区、镇政府把发展打捆机作为秸秆禁烧的重要途径。镇政府还与赵永川签订了合同,对赵永川购机给予了40%的补贴,并明确分三年补贴到位,要求优先收集本镇的秸秆。赵永川把10组机械分别分配到16个村,签订了作业合同。麦子收割后,农民都急着让田里的秸秆离田,为防止农民争抢打捆机,镇里来了一位副镇长坐镇指挥,协调各组机械有序作业。一天都没耽误。
生物质电厂也十分给力,专门为他开方便之门,划一块收储场地,赵永川抽调4台夹草机在料场帮助堆积草垛。
农机部门把发展打捆机当成农机化发展转型升级换代的标志,在购机补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凡是购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实行优先补贴。
二是众人给力。乡里乡亲,大家都很友善。他举例说,为了让成捆的秸秆尽快离田,又避免大型汽车运草捆进田出田反复压地,大家都主动用小拖拉机把成捆的秸秆运到田头或指定地点。赵永川做人也厚道,他说,两好搁一好,人家付出了辛苦,不能让人家白忙活,他每捆支付10元钱作为秸秆转运费,双方都满意。仅此一项今年一季就开支了28万元。
由于麦秸打捆离田,农民对收割机的留茬有了新要求。往年麦茬留到20多公分高,农民这样做图的是机收价格低,便于焚烧。现在秸秆不再焚烧,都自觉把麦茬留低,控制在15公分以下,这样既好播种,又多出秸秆,相得益彰。
三是天帮忙。赵永川说,今年天气帮了大忙。夏收前后十几天,虽然下了一场小雨,但没多大影响。他一鼓作气干了十多万亩。
我问赵永川眼下有什么困难。他说这么多的高档机械,一台几十万元,农闲的时候,总要找个地方存放吧,希望解决点土地建机库,让机械也安个家。他还给镇领导要求,秸秆打了捆离了田,也需要先找个地方堆放一下,希望使用村里的预留田。他说,这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不解决不好办呀。
赵永川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时胸有成竹,他已经和几位伙伴儿谋划好了,成立一个秸秆收储合作社,乡亲们听说后,都十分支持,有几户已报了名,要带机入社,大家抱团致富。他说,合作社正式成立后,准备再添置几组机械,进一步扩大规模,开展跨区作业,创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