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服务跟不上
与胡党根不同,承包了1400亩稻田的江西省新余市种粮大户何卫军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植保无人机。
去年新余市农业局组织的无人机农药喷洒演示活动,引起了他的兴趣。穿梭在稻田上空像玩具一样的不同类型无人机,快速地完成了农药喷洒的作业。观看完演示后,他花了5万元钱买了一台基础型多旋翼农药喷洒无人机。
何卫军告诉《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之所以自己当场决定买下一台植保无人机,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天气增多,稻田的病虫害防治越来越难,通常需要两三天内完成农药喷洒任务,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在这个问题上颇感头疼。
何卫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所买的基础型四旋翼无人机一天可以作业两三百亩稻田,只需要三四个人。而传统的人工方式,一人一天只能作业10亩左右,人工费每人要100多块钱,还要管吃饭喝酒,使用无人机进行植保效率高、成本低。
不过买来了,却并不代表能用得好。虽然此前已经接受了一周的无人机农业喷洒训练,但今年他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了自家的600多亩高标准稻田,全程的操作都是从外面找的“飞手”完成的,自己并没有进行操作。因为“操作不熟练平时不敢飞,怕摔坏了不好处理”。
何卫军的担心反映出当前植保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一大瓶颈——行业实力不均,服务能力不足。
以江西为例,目前江西大约有十几家从事植保无人机生产和服务的公司,但是规模都为几十人,甚至有的只有十几人,在业务扩展的过程中专业飞手和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江西大角星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凡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植保无人机业务每年以大约20%的增幅在增加,而公司固定员工只有十几人,其余的五十多人均为临时聘用,业务员数量严重不足。
“从全国的市场来看,国内目前有300~500家植保无人机企业,且整体规模有限,具备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公司数量更少。这些公司规模小、实力弱,在农业植保方面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不足的基本情况都很相似。”黄安琪说。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是配套服务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民用无人机逐渐兴起,但是相关配套的工业产业链集中在深圳等地区,在植保无人机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发生重要部件损毁的情况,其维修的时间成本很高。此外,在日常维护方面,相关用户群体的经验也不足。
对于开展无人机植保的公司来说,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公司业务量上升快,但是服务人手不足;而对于一些小型的以组装和销售无人机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后续服务跟不上。不能方便地得到有保障的后续服务,使很多潜在的植保无人机用户群体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却不敢轻易尝试。
行业标准不完善
作为新生事物,植保无人机产业在国内基本上还处于“自由生长”阶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植保无人机产业在一些省份还属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江西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省里很多地方开始了尝试,但是由于是新兴行业,没有形成规模,目前并未展开相关调研。
针对这一状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通航研究院项目经理曹丽山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当前,国内植保无人机最大的发展瓶颈可能还在于没有确定的行业标准,包括无人机本身的技术、性能标准和无人机植保方面的标准。不仅如此,专门的监管法律法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
“由于农业植保无人机是新兴行业,相关标准都在调研和制定当中。目前的农业植保喷洒试验大多是根据经验完成。未来无人机航空作业的标准需要从安全性、规范性和可靠性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在曹丽山看来,很多后续政策都要以此为基础才能制定。
例如,有相关业内人士就表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那么政府就无法出台相关的支持和补贴政策。以湖南为例,在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之前,该省首先确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并指定由两家符合标准的公司开展相关生产和业务。
根据2015年1月,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除新产品补贴试点外,补贴机具应是已获得部级或省级有效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但是,目前全国明确出台了民用无人机相关技术标准的省份屈指可数,仅有深圳对于各种业务类型的民用无人机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
对于行业标准问题,黄安琪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情况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标准的制定可以由各地公司联合成立行业协会,并采取公司和当地的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的方式探索解决。在此基础上,应主动获得政府部门重视,从而争取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的范围。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航空建设,以及不久前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机器人”和“航空装备”作为需要突破发展的制造业重点领域,目前正是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期。
长期关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无人机研究自由人熊卫民认为,从行业内部看需要植保无人机企业及服务企业,从安全性、智能化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从行业外部看,需要国家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对这一新兴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步伐,共同促进植保无人机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