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4日召开的关于此次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媒体吹风会上,老朱向领导建言,农机企业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主体环节,有关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吸引国内农机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的参与、加入到推进全程机械化行动中来。
资料图
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我们要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资本是首要功能就是趋利性。没利可图,企业就不会有积极性。鉴于农业的重要基础与战略地位,农业在全球所有国家几乎都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行业。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经用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是一项提高我国农机化水平和农机工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政策举措。
推进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我们要鼓励农机企业的研发创新,解决发展的短板与不足。目前解决我们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的重要痛点之一,就在于我们国内企业的还没有研发生产出合适的产品,缺乏产品商品化的能力。仅开发出产品还不够,还要有商品化的能力、规模化制造的能力――而这前提是产品的可靠性要高。这方面,同样少不了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一家企业生产出开发合适的产品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农机产品又是一个比较微利的行业。因此,我们要出台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大试验示范和推广,让他们开发生产出先进适用的、让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农业机械产品,主要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才有希望。
这方面,要特别重视国内企业的作用。只有更多国内企业的加入,我们的全程机械化事业才能更快推进,目标才能更早实现。国外农机企业在中国主要是看中我们庞大的市场消费并凭借其技术优势赚取垄断差价的便利性,很多外资企业在华投入的都是他们过时的技术和产品,而且价格高得离谱,他们的市场目标都集聚于国内的农机化水平已经很高、农民购买力高、国家财力投入大的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反,越是农机化生产落后的环节、越是落后的农业区域,我们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以甘蔗、棉花为例,由于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品牌竞争,本土企业研发实力落后,没有过硬的产品跟国外高端品牌竞争,因此我们这两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最为迫切解决的机收水平长期以来裹步不前。
从自身定位的角度,我们政府部门重要的是做好制度设计、做好宏观调控、做好事后监管,恪守“守夜人”的本位角色,服务于全体公民包括企业公民。从掌握资源的角度看,政府也有力所不逮之时,特别是我们这样一样尽管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却居全球倒数的国家,这就需要吸纳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做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学已经证明,企业是经济生产的主体,对于我们农业机械行业来说,农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就是我们农机行业发展的主体,是推进我们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主体环节,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吸引国内农机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加入到推进全程机械化行动中来。
对于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来说,我们还要为企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目前,我们农机企业的负担还很重,特别是农机产品生产企业都是微利的行业,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从综合层面为农机企业提供扶持。在人才培养上,在技术引进上,在出口创汇上,都为要农机企业尽可能创造优惠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推进全程机械化的行动方略时,我们要多听农机企业的意见,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在顶层设计领域,我们不能只是邀请几个专家闭门造车,那些脱离实际、千篇一律的言论,对于解决农机化的真问题并没有多大用处,一次就够了,反复说起来不单是我们这些业内人士,连农民耳朵都要起毛了。要大力引导企业人士的加入,他们来自市场一线,更了解市场,更了解农民,更接地气,更能解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真问题。
当然,对于我们农机企业来说,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这才是比较明智的抉择。特别是我们农业机械这个受国家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行业更是如此。从这次“农业部意志”或者说“国家在农机化方面的意志”来看,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 农机化薄弱环节将成我国下一步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推进点。同时,在继小麦、水稻和玉米等 大宗粮食作物之后,偏经济作物的油菜、大豆、马铃薯(农业部已经提出主粮化)、花生、棉花、甘蔗等广义意义上的粮食作物机械化也将受到更大重视是必然的。农机企业需要紧跟国家战略导向,挖掘市场潜力,潜心搞好研发,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在国家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战略中随之起舞。
结束语: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适用的农业机械,企业是实现国家战略与用户意愿对接的桥梁,注定任重而道远。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我们才刚刚上路!
版权声明:农机新观察所有作品(文字及音视频)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独家特供农机360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