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粮食卖不动,粮农欲哭无泪——中国粮食太多了吗?
2015-09-28   来源:半月谈网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一家粮食收储企业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一家粮食收储企业

  粮食支持政策面临困局

  我国自2004年开始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其后又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我国粮食连连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国内种粮成本快速上涨,政策性收购价节节攀升,粮价越来越偏离市场,一系列问题开始浮现。

  粮食库存告警,秋粮收储“压力山大”

  必要的库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但如今库存粮食销售不畅,各地库存普遍爆满,新粮下来往哪里放,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部门获悉,2014~2015年粮食收购年度,该省粮食收购量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再创历史新高,库存大幅增加,全省库存爆满,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齐齐哈尔直属库,14万吨的仓容已经没有一点空余。为了多装粮食,库内还建起了多个露天储粮的钢结构“千吨囤”和房式仓。记者了解到,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64个库点早已“粮满仓”,很多直属库的仓容甚至前几年就饱和了。

  不仅中储粮的直属库,黑龙江省的427户地方国有粮库也满仓。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粮库有限公司的院内,砖混仓、房式仓、“千吨囤”等各式储粮设施都有,4万多吨的存粮创下了这个粮库的库存新高。

  一些粮食系统干部介绍,当前安全储粮任务很重,“千吨囤”短期储粮还行,长期储存由于上层隔热条件不行,粮食品质可能会出现变化。露天储粮还容易出现火灾,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大火、海林直属库火灾都是发生在露天储粮设施。

  另一个粮食大省吉林情况同样如此。

  “估计今年吉林玉米产量至少3000万吨,而我们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目前已经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可能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说。

  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有2430万吨粮食露天储存,露天货位多达4万余个,特别是有的库点利用非标准仓储粮,缺少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等功能,极易出现粮堆发热、结露、生虫、生霉甚至坏粮情况,还有的企业消防、防雷设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市场扭曲严重,粮食产业链不堪重负

  正是夜里11点多的时候,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隆隆,一袋袋面粉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下来;到了白天,偌大的厂房却空旷安静,只有不多的装卸工在忙着搬运货物——这是记者前不久在河南永城市天顺祥面粉有限公司见到的奇怪一幕。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凤梅介绍,自今年6月实行阶梯电价以后,早上8点到10点、晚上10点到12点电价6毛多,夜里12点到早8点是3毛多,其余时间是1块多。“不同时段电价差别很大,为了节省开支,面粉生产只能选择白天休息、夜间生产的模式。”

  作为河南省传统产粮大县,永城面粉加工企业集中。2005年10月,还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目前面粉年产能达到150万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连年托市收购助推形成的“麦强粉弱”格局下,当地面粉行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金源面粉集团总经理孟涛告诉记者,启动托市收购政策以来,小麦价格从2006年的每斤0.68元涨至现在的1.18元,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50斤包装的面粉价格从50元仅仅上涨到70元。一边是只涨不跌的原粮价格,一边是起伏不定、行情走弱的成品市场,夹缝中喘息的面粉加工业早已进入“刀片利润”时代。

  “即使好点的企业,利润率也只在1%至3%之间,而且这点利润全部来自副产品——用于做饲料的麸皮,面粉生产只够保本。”孟涛说,“随着饲料加工用大麦和高粱替代麸皮,今年以来麸皮价格也从每斤1.1元一路下跌到了5毛多,面粉行业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面粉行业如此,大米、玉米加工业同样如此。随着托市收购价的提升,我国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贵40%到50%,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政策虽然稳住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一头,但对整个粮食行业和市场生态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在吉林省的松原市、榆树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当地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但生产着”,由于停工将面临设备老化、市场丢失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咬牙”生产,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说:“2014年企业亏损2800万美元,原料成本高失去竞争优势。省内很多加工企业都已停产。”嘉吉生化和中粮生化是两家坚持生产的企业,但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告诉记者,位于榆树市的中粮生化也已准备停产,因为每月近千万元的损失已经无法承受。

  两个“天花板”与两道“紧箍咒”

  如果说上述两方面具体而微地体现了现行粮食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那么从宏观上看,现行政策也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

  首先是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价格“天花板”,一个是补贴“天花板”。前一个“天花板”前文已经提到,是指我国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继续提价遭遇“天花板”。后一个“天花板”是指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继续提高补贴可能将受到限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表示,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属于“黄箱”政策,按照WTO的规定,“黄箱”政策的微量补贴额不能超过该粮食品种产值的8.5%。对照这一标准,我国一些粮食品种继续提高补贴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了。

  而在这两个“天花板”的下面,“地板”却越抬越高。所谓“地板”,即粮食生产成本。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3年,我国玉米、稻谷的生产成本都提高了一倍以上,小麦提高了84%。“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粮食支持政策升级迫在眉睫。

  再说两道“紧箍咒”。这是指环境和资源两个方面对粮食生产的约束越来越紧。程国强说,以我国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自给率只能到80%,而如今满足了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这是在农业资源超负荷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实现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湿地和草地资源被开发成耕地。其结果,湿地、草原资源被逐步吞噬,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是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粮食生产是高耗水产业,过度追求粮食产量使一些缺水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如华北等地灌溉机井甚至已经打到了几百米深。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为确保粮食增产,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以占世界10%的耕地施用了世界35%以上的化肥,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欧盟的3.3倍,美国的4.5倍,由此带来很大污染,也导致耕地瘠薄化。

  程国强说,现行的粮食支持政策侧重于鼓励粮食产量的增加,对粮食品质、资源环境等关注不够,粮食生产可持续性受到考验。“粮食政策不仅要考虑当下的产量,还要考虑5年后、10年后,以及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半月谈记者 张兴军 王建 齐海山)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83789-1.html

标签:农机 粮食 中国 粮农 欲哭无泪

上一篇:南方型玉米籽粒机或将另起炉灶
下一篇:民用无人机法规缺失 千亿植保市场亟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