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机市场出清的时候到了
2015-10-13   来源:农机360网《农机新观察》   

  导语:较2014年相比,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减少1亿多元,补贴资金的相对不够用,对农机企业和整个行业来说可以倒逼企业转型、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未尝不是件好事。且看行业资深评论员所做的详尽分析。

农机市场出清的时候到了.jpg
资料图

  盛宴散去,终究还是要回归日常生活。

  近年来,借助于农机购置补贴的东风,玉米收获机市场风起云涌,而随着近两年市场日渐饱和,发展速度不断慢下来,直至今年玉米收获机市场遭遇严峻形势。笔者的一位知名企业负责销售的朋友预计,今年玉米机生产企业在继去年倒下去一批后又会倒下一批,明后年剩下的玉米机企业将不超过20家。

  可以料想,今年至明年,去库存将成为玉米机企业的“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据笔者掌握的消息,目前的很多农机企业,由于想在发动机国二改国三之前大批走货,以致超限量产。实际上,市场远没有设想的那么美好。对于一些二三线品牌,库存之大造成现金流的断裂,或将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玉米机市场,只是农机行业的一个典型细分市场的缩影。

  今年中央财政下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俗称国补资金)236.45亿元,资金额度比去年少了1亿多元,加上很多地方把钱用于深松作业补贴和秸秆还田补贴,实际用于农机购买的国补资金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反观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237.5亿元,比2013年增加20亿元。若再把时钟调回到十年前,从2004年的7000万元开始,此后每年的增幅都极为惊人。补贴伊始之际的财政资金基数很小,只是现在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笔者认为,今年补贴资金相对不够用,对于农机行业或国家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相较于人的欲望和企业的欲望,补贴资金永远是不够的。政府维持补贴资金供给的紧平衡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补药吃得太多,对身体未必有利。同样,补贴资金太多,只会促使产生更多缺乏竞争力的农机企业,导致农机市场的“劣币驱良币”,造成市场发展进度的“噎食”。对于当前来说,补贴资金不够,使计划之手变弱、市场之手变强,能够加速行业变局,促进行业的正常洗牌。

  我们看到,前些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庇荫”下,有些地方的保护之手使用了更多手段,造成不适应市场竞争、本该倒的企业不倒。典型如黑龙江某家生产玉米机的企业,因跟某些官员走得较近,得以凭项目招标的名义进入补贴范围,而其玉米机因为质量太差,农民买去后无法使用,造成国家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笔者曾到该省一农机大户家去采访,发现农户购买的5台玉米机中只有3台勇猛玉米机下地干活,其余两台其他品牌的机器则闲置在家。

  今年又适逢农用发动机排放标准升级,国二改国三,由于国三发动机成本提升,很多企业就想在今年10月1日前疯狂生产,在明年的4月1日这个节点前进行疯狂促销去库存。而由于补贴资金的不够用,“幸运”地减少了国二发动机流入社会,同时减少了低阶排放标准产品的高峰消费。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未尝不是好事。国家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环保标准势必升级,发动机排放标准升级只是迟早的问题,晚来不如早来。

  同时,如果今年对配国二产品的农机敞开补贴,过度寅吃卯粮,对明年的农机市场也无异于是一场灾难。市场有上升压力,对于农机企业来说可以挤压泡沫,提高产业集中度健康发展,让市场回归理性,助力那些真正优质企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长。单纯靠政策推动的农机市场不会走得太远,总会有接近“天花板”的时刻,就像现在的小麦机和水稻机市场,没有重大的革新,市场波动总会到来。玉米收获机和正处于发展补贴阶段的烘干机等产业同样要历经这样的发展曲线。

  补贴资金不太充裕,还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农机行业是一个缺乏创新驱动的行业。过去十年,在农机补贴额连年大涨的强力助推下,我国农机化快速发展,对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也造成低端水平产能过剩。我国农机行业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是某些中低端产品或大路货生产企业众多,而高端产品供给力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无论农机制造,还是农机流通行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这主要是数量增长,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他们都把精力放在赚快钱上了。试想,很多时候生产都来不及,谁还有心思去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做好企业的服务,谁还想着去规划未来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有多位经销商朋友私下告诉我,前些年已经赚到钱了,即便这两年农机行业形势下滑或者说增速放缓,企业也能活得过去。

  任何事物不可能只产生正面效应,农机补贴政策同样如此。补贴作为计划经济手段,其产生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在消费市场也造成“劣币驱良币”现象。出于迎合市场消费、降低成本、赚取更多溢价考虑,很多企业选择配备低端的零部件,导致产品层次难以上升。典型如日本久保田这类在中国市场叫好叫座的企业,在发动机国二改国三之前,在中国市场仍然配备的是国二发动机。实际上,对于久保田等外资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市场具有更高的消化成本的能力,在做大规模、赚取更多差价与为市场提供更优产品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

  综合看来,近十多年来我们农机行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大多在原地踏步,商业模式也没有大的改进,价格战仍是主流竞争形态,企业销售市场也基本局限于国内,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与跨国巨头竞争。直至2014年,农机行业谈创新、谈转型、谈升级的逐渐多起来,原因是农机行业已经确确实实遭遇拐点,不作为已经难以前行了。

  跟很多行业一样,农机制造领域需要提倡实干精神。农机行业从过去动辄20%以上的增长,到今天回落到个位数的增幅,很多行业人士的心态已经变了,变得虚浮、急迫、好高骛远。从狂奔、快跑到慢走,企业也要学会调整、学会适应。靠财政补贴政策助推的快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农机企业得学会适应这个趋势。

  今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恪守政策导向,注重“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服务到位”的原则,注重政策引导性,促进市场优胜劣汰,而不可保护落后,降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那些产品不过关、农民经常投诉的企业,要坚决不能让它进入补贴或归档目录,而是让它关闭破产,促进市场出清。从国补贴资金数量上看,笔者以为,每年保持100亿元的规模为宜,在产品补贴门类上可以缩小一些,主要着眼于补贴粮食生产机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而在农机化支持手段上,国家可以着眼于综合层面的财政、金融与税收等予以扶持。实际上,从本届政府的一些做法来看,已经在开始这么做了。

  农机行业大规模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时候到了。国家过于补贴某一产业、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政治地位,这很难实现去产能化,也恰恰是中国农机行业的风险所在。不死不活的僵尸企业会消耗越来越多的资本,并导致农机产品价格长期存在下行压力。从历史经验看,补贴从来扶不起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它们只有彻底经受过市场风浪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政府部门没有必要再给这些肌体孱弱、没有前途的企业输血,浪费宝贵资源了。及时止血,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方是对国家和行业负责任的做法。

  退潮之后,方知谁在裸泳。对于农机企业来说,现在应该认真思考,政策变化之际农机市场未来之路该怎样走。企业既要抢抓市场与政策机遇,又要规划市场遭遇下滑时如何求得生存。企业跟政府的角度不一样,政府想着在某一时间段内快速提升某一领域的农机化水平,官员多出点政绩,而企业却需考虑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农机行业今后一个重要思路是做好创新、储备技术、打造品牌,即便再有难度,也能凭我国农机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打开国际市场。

  结束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逐年递增的农机购置补贴在一段时间内对推动我国农机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站在农机市场长远发展的高度,企业只有逐步脱离政策扶持,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最终求得生存发展。

  版权声明:农机新观察所有作品(文字及音视频)为本栏目特约评论员独家特供农机360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83749-1.html

标签:农机 时候 市场

上一篇:提高农机“三率”、降低农机事故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分金银”“排座次”最影响合作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