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也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该制度落实越发艰难。记者前不久在湖南采访了解到,由于储备的土地资源显著减少,不少地方打起了林地的主意,甚至通过毁林开垦的方式来实现“占补平衡”。
占林地补耕地的“数字游戏”
记者在怀化市中方县聂家村乡聂家村看到,一处山头被“泾渭分明”地分割成两部分,一边是被灌木和草丛覆盖的林地,一边是有机耕道和水池等配套设施的梯土地。尽管旁边的一块石碑上明确写着“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19.88公顷”,但梯土地里实际种植的却是林业作物油茶。
芷江县杨公庙乡大兴田村也存在同样情况,当地国土部门在这个距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海拔500米的山村花了五六十万开垦的100多亩耕地,前两年种的是玉米,但最终被某企业流转后种上了柚子树。
大兴田村村民龚小安告诉记者,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根本就无人打理。而种林业作物不仅无需打理,效益还高得多。以杉树为例,只要经过15年生长期每亩就有1万多元收益。“村里基本上都是种杉树、马尾松和柚子。如果给我一块耕地,我肯定愿意种杉树。”龚小安说。
对于这种“田种树”的现象,国土部门并非不知情,但他们也显得无能为力。中方县国土局副局长向忠文无奈地说,在遵守当地林业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能够找到这么一块地来开垦已经很不容易了。
他同时承认,对农民来说,山区开垦出来的耕地用来种粮食确实不划算。芷江县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主任李兴表示,开垦成耕地后,农民要种什么,根本约束不了,而且可能出现“种树发粮补”现象,甚至一块地既有林权证又有土地经营权证。
按照占补平衡的相关规定,只要在开垦成耕地后的两年内种植农业作物,项目就算验收合格。此时数据库里会将其更新为“耕地”,并保持数年时间。“至于验收合格后是种树或是抛荒,我们就不管了。”一位国土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对此,包括国土部门在内的一些基层工作者都直言不讳地称之为“数字游戏”。“占了一亩耕地,拿一亩林地来补,结果补充的耕地事实上还是林地,唯一变化的就是数据库里的数据。”一位受访者表示。
这样的做法可谓“三方受益、一方受损”:对国土部门来说,完成了占补平衡任务;对林业部门来说,不用自己掏钱就能改善林地条件;对农民来说,经过整理的土地能流转出更好的价格。但对于国家来说,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却被大大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