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唱主角
然而,在今年秋收大型农机唱“主角儿”的同时,《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走访也发现,其中外资品牌农机深受农民的青睐,国产品牌农机则不受农民的待见。
“在高端农机里,进口的比国产的质量好太多了!”黑龙江省肇东市宝山村农民单玉恒直言不讳地说,他去年流转了上万亩稻田种植水稻,同时还经营着一家农机服务公司。为把稻田种好收好,他放弃了四五十万元的国产水稻联合收割机,而选购了一批200多万元的日产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他看来,不论是技术研发还是基础零部件,国产与进口都存在较大差距。农场一般是按照亩数来收费,一亩地70元左右,一台国产的车每天最多干300多亩,可是一台进口车则能干700亩。一般进口车干三年活就能回本,然后卖个二手是170万-180万元,一点儿也不亏。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窦营街福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福兴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同样的机型,进口的使用寿命普遍在10年以上,而国产的也就5、6年,还经常时不时出点儿小毛病,所以不被农民待见。”
据记者了解,目前欧美五大农机企业(迪尔、纽荷兰、爱科、道依茨法尔、克拉斯)、日本三大农机企业(久保田、洋马、井关)、韩国三大农机企业(大同、东洋、乐星)均已在我国建厂,生产热销的大马力拖拉机、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几乎控制了这些产品市场,占据着大半壁江山,市场份额超过了60%;价格也远远高于国内产品,利润率高达20%以上。而国产农机则普遍处在中低端市场,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一直很低,只有3%-4%。
对此,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高端农机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垄断,技术差距在30至40年。这些年,国外的技术一直在进步,这个差距可能还在扩大。而相比之下,国产农机一直在中低端水平游走,“散、乱、弱、小、差”十多年甚至数十年来一以贯之,成为我国农机行业最突出的标签。
国产品牌须突围
毋庸讳言,由于外资品牌农机质量好、使用可靠性高,受到了农民用户的欢迎,出现了部分产品获得高额政府补贴、垄断市场的局面。
据记者了解,日本久保田公司生产的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占据我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1年其销售收入达到了30亿元,进入我国农机工业前五强。这几年,由于一些地方补贴向其倾斜,久保田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面对外资农机的垄断局面,国产农机应该如何突围?”针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的提问,洪暹国表示:“要想与这些外资企业竞争,需要本土企业加强创新和提高研发水平。建议这些企业不要再走中低端产品的道路,而是做一些高端的产品,与国外企业竞争,从而提升国内农机的技术实力,未来国内农机市场的细分领域如大功率、大马力农机等颇具市场前景。”
雷沃重工总经理王桂民也表示,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技术和市场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和挤压,是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全球发展的最大痛点,中国农机品牌要赢得未来,必须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取得话语权。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我国农机广阔的市场前景,包括中联重科(5.42, 0.09, 1.69%)、三一重工(7.04, 0.12, 1.73%)、徐工集团、吉利集团、北汽集团等在内的工程机械和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向农机领域进军。
在洪暹国看来,这些业外巨头的进入无疑给中国农机高端市场的突围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们更具备实力在高端领域发力,从而有可能打破国外巨头在高端市场上的垄断,促进中国农机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在业内奠定“新格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