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来了,金黄的玉米给齐鲁大地镀上了丰收的颜色。近日,宁津县“三联三增”(“三联”即三级联动、农资联供、农机联运,“三增”即农民增收、集体积累增加、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富民党建暨秋季全程机械化示范服务现场会在杜集镇小李村的玉米地里召开,县乡村三级领导、种粮大户、有关专家等1000多人,现场观摩了26位全副武装“绿巨人”在田间各显神通,任何一项演示,都处处体现出“高效”、“先进”,参观者纷纷被“绿巨人”的高超能力所折服。
资料图
无论是这26位“绿巨人”,还是他们身上的装备,来历都不简单,它们系出名门,大有来头。2011年,山东常林集团与意大利赛迈道依茨法尔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将欧洲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中国,生产出了这种性能出色、质量稳定、动力强劲、效率优异、油耗较低的“绿巨人”。至于它们的装备,包括液压翻转条铧犁、缺口圆盘灭茬耙、深松中耕联合整地机、施肥灭茬旋耕联合播种机,都是常林英格索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高端专利机具,符合农作物品种差异和农艺技术要求,能够在作业中将旋、犁、翻、松、播等多道工序一气呵成,做到高效、合理、科学。
全程利用高效农机统一作业,是对传统耕种模式的“革命”,涉及到对旧有做法、利益等的重构,是多方面的调整。记者在观摩会调查发现,影响高效农机作业的因素主要有耕整地方式、农机价格和土地规模。要正向推动三因素变革,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直接使用高效农机作业的反向刺激,却产生了倒逼的奇效。
整地不起垄,水怎么浇?
在我国,农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经营权分属各家各户,地块之间靠田垄来分隔。田垄的存在除了作为“地界”之外,还有出于灌溉的需要。上千年来,我国都以大水漫灌的办法为主,通过田垄进行分块灌溉,可以有效保水、保墒。在田间起垄,已经成为固定的整地模式。然而,在观摩会现场,农民发现高效农机只顾犁地、深松、平整、施肥、播种,却“忘了”起垄!虽然常林员工解释说,“不是忘了起垄,而是不需要起垄”,但农民仍满是怀疑。一位老农直截了当地问:“地不起垄水怎么浇,大块地没有垄,啥时候能浇到头?他们这个办法能行吗?”
面对同样疑问,常林英格索兰公司总经理余家华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理,传统的整地方式,要犁一遍、旋一遍、耙一遍、松一遍,反复翻搅、扰动土壤,造成水分大量挥发,土壤墒情下降。而常林高端农机具,将机械设计与农艺技术深度融合,无论是在夏玉米还是冬小麦的种植中,都可以将几道整地工序一气呵成,折腾土壤少了,保墒效果就好了。根据常林的试验结果,采用复式作业,直接可以减少一次底墒水。此外,由于作业模式科学,在翻犁的深度、平整度、松散度等方面符合现代农艺要求,符合土壤中水肥运动规律,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保水能力,进而减少灌溉次数。
然而,少浇水不等于能不浇水,在旱情严重时怎么办?杜集镇镇长刘治鲁给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做法,即利用自走式喷灌机进行灌溉,喷射半径70米,机器开动后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农民值守,省工节水高效。因此,一方面利用常林的整地方案,在土壤上做文章,减少灌溉需求;另一方面在灌溉机器上下功夫,实现自动高效灌溉。所以,地不起垄水也不愁浇。
浇地的问题解决了,不起垄还有什么好处呢?对此,刘镇长继续进行了讲解,地不起垄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向田垄要耕地”,增加了可用耕地面积,地里种出了更多粮食;第二是不起垄让高效的规模经营更加便利。他说:“田垄看着不起眼,但是所有的田垄加起来,占地面积相当大。以杜集镇为例,传统模式都是60公分的起垄,2米6宽的田畦,当中种13~14行的小麦。去掉田垄,同样面积能够多种3~4行小麦。就这样,无形中增加了1/6的土地,同时粮食也就增产1/6。”小小田垄占地面积如此之多,记者也感到惊讶。“常林的高端先进农机具体型大、作业速度快,由田垄隔开的2米6田畦宽度,影响作业效率”,刘镇长高兴地说,“地不起垄,农机能发挥最大效率,我们镇现在尝到甜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