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农业结构现状、生产发展水平和可行性等因素,农业部为不同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不同的调整思路。
一、东北冷凉区
包括: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第四、五积温带以及吉林东部山区 (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1000万亩以上。)
区域特点:该区位于高纬度、高寒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无霜期仅有90多天,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农作物生产容易遭受低温冷害、早霜等灾害的影响。由于多年玉米连作,造成土壤板结、除草剂残留药害严重,影响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主攻方向
把越区种植的玉米退出去,扩大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规模。
具体措施:
1.结合区内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青贮玉米,扩大饲料油菜种植,发展苜蓿等牧草生产,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
2.发挥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传统优势,恢复“粮豆轮作”的种植模式。
3.发展优质强筋春小麦,建立硬红春小麦生产基地。
二、北方农牧交错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 (力争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3000万亩以上。)
区域特点:该区是连接农业种植区和草原生态区的过渡地带,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但水资源紧缺,土壤退化沙化,是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灾情严重的地区。
主攻方向
东北四省区:结合畜牧业发展需求和大豆、花生、杂粮杂豆传统种植优势,以发展青贮玉米和粮豆轮作、花生、杂粮生产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饲草种植和饲料油菜。
冀北、晋北和内蒙古中部:以发展耐旱型杂粮杂豆、马铃薯、经济林果为主;
陕甘农牧交错区:以发展杂粮杂豆为主,因地制宜发展饲料油菜;
在生态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沙生植物等。
三、西北风沙干旱区
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 (力争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
区域特点:该区地处西北内陆,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白于山和大青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属于干旱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紧缺,绿洲沙化、盐碱化严重,牧区草原退化,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主攻方向
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措施。
具体措施:
河西走廊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玉米等制种产业;
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逐步调减高耗水的玉米种植,发展胡麻、油葵、饲料油菜等低耗水作物;
新疆: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生产,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料的需求。
在生态脆弱区,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饲油兼用油莎豆等沙生植物。
四、太行山沿线区
包括:山西东部和河北西部山区 (力争到2020年,调减籽粒玉米200万亩)
区域特点:该区位于五台山以南、伏牛山以北。气候温凉,海拔在800至1000米。以旱作农业为主,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条件差,灌溉设施不足,春旱伏旱发生频繁,玉米产量低而不稳。
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
发展沟域经济,促进板栗、核桃、山楂、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