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7]各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知识、技能与素质方面要求的差异较大,因此,培养侧重点有所差异,课程与培训安排上将有所侧重。从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任务也是面向上述新型经营主体。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的特殊性,农业现代化必定要走多元化的实现道路,既有“土地大集中、资本大投入、装备高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8]的“高大上”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人地关系和耕种条件,充分考虑大量并长期存在的分散经营的小农。因此,面向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培养满足不同条件下需求的农业从业人员。
结合农业现代化内涵分析与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状况来看,无论属于哪个类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容和方式的重点都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现代农业技术是基础。技术就是生产力,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农民的农业技能都是通过祖辈代代相传的,一般很少通过集中教育;而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耕种技术、种子技术、养殖技术等的改进以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同时,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工技术也必然得到重视。但是,因为我国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以及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大大下降的条件下,现代农业技术的扩散与传播受到了较大限制。发展现代农业,其基础就是要让农业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在农业劳动经验的基础上,按需掌握现代种养殖、农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基础内容就是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情况,如于敏等人对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研发现,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需求量较大,有43%的农户第一选择为希望培训现代农业技术。[9]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两类新型职业农民都在这一部分有较强需求。
2.现代农业经营能力是关键。在农业分散经营的模式下,农产品很少进入市场;而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农业生产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过去,“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状况,是典型的因为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农业经营能力而导致的问题。因此,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与风险意识,对农产品市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掌握一定的成本核算意识与能力,并能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与经营素质。参与市场的程度是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培养现代农业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农民,现代农业经营能力培养是关键。
3.现代农业意识是重点。作为与传统农业的升级版,现代农业具有高产、高效与省力的特征之外,环境友好是最为重要的。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环保意识的缺失,导致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为严重的农业污染国之一,如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过度使用,在造成极大的健康危机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的环境破坏。[10]要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除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与开发污染低的农资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职业农民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生产不仅仅要追求高效益,更要追求高质量,生产出更为安全农业产品,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农民掌握适当的保护环境的生产技能与农资使用方法。
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才储备的状况看,是远远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的。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该普查每10年一次,为农业领域最权威的调查)的相关数据,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均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2006年的数据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 947万人,占13.1%;21-30岁9 184万人,占17.3%;31-40岁12 679万人,占23.9%;41-50岁11 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 269万人,占25%。从文化素质水平来看,文盲3 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 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 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 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11],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亟待加强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求来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亟待与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制度衔接与整合。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现行体系的内容看,主要面向农村适龄人口提供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培训服务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但是,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的出台,需要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手段和认证体系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行配套。而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难以与职业农民培养制度形成有效的整合与衔接。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原有的功能定位、教育结构、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均未体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
2.农村职业教育缺乏适应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体系。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离农”需求,通过职业教育升学教育和转移培训,为农业从业人口提供短期的、临时的培训服务,培养与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面向的是如何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尤其是近年来由于观念、就业因素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进一步萎缩,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缩小,举办农业职业教育的院校减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面既缺乏农业新科技、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的培训,更缺少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管理、经营的相关能力培养和现代农业意识的培育。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对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全方位变革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3.农村职业教育难以适应职业农民培养的多元化模式。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采取了传统的集中正规化办学的方式,非正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尤其是面向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培训活动较少,一些项目的方式运作的培训活动,如“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也因为不可持续性而对新技术应用和农业技术推广作用较为有限。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来说,一方面,需要部分集中培养的正规课程培养,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性知识培养要求,尤其是管理、经纪和经营类和素质类课程;另一方面,农民参与培训更希望接受内容易学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能边学边用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从理念、条件以及师资均难以适应这种多元化需求。
4.农村职业教育最缺适应新型农民培养需求的师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与培训需要从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技能以及相关的知识和素质等各方面开展,对师资的要求相应提高,尤其需要教师,但是,从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存在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状况。从中部某农业大省的调研看,该省2013年各县市重点办好的123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没有达到教育部明确的最低设置生师比例标准的超过1/3,其中以农业类相关专业的师资短缺尤为突出,遑论其他非重点农村职业学校。[12]另一方面,新型农民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一项探索性工作,对教师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都有新的要求,因此,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只有进行全方位的提高,才能适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