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论农业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2015-12-10   来源:《职教通讯》   

  作者简介:唐智彬,男,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博士,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农民.jpg
资料图

  内容提要:科技进步、从业人员减少不足以及耕地缩减等因素共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培养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重在培养农民的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现代农业意识。从现状看,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总体上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以及现代农业技能缺失的问题。农村职业教育是承担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力量,但当前的农村职业教育在对接新型农民培养制度、培养内容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诸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培养要求。因此,要以综合改革思路,通过系统设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整体改革办学模式,“农、科、教”协同、人才培养与特色产业扶持协同以及公共财政支持与市场推动协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关 键 词:农业现代化 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职业教育 综合改革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JA110157);2014年度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062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信息化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社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形势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从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实质看,其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就会丧失动力,农村发展也就是无源之水。推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技术与经营人才,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八大均将新型职业农民确定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2014年,教育部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农村职业教育是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的主体,加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培养能力、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

  从现阶段农村发展的现实看,我国正在发生着几乎所有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所经历的变化:一是城镇化导致大量原有农地转为城镇和各类非农用地,大量的村庄和农地消失,许多农民丧失了从事农业的基本条件;二是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从事非农生产。这是现阶段农村的两个核心特征,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中都对此进行了应对。

  在这一核心特征之下,基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也呈现了自身的特征。一方面,随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小农经济和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不断瓦解和演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改革动向,更为农业集中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农业的低收入状况唯有在高度城镇化之后,减轻人口压力,建立规模农业,才能得以解决。[1]与此同时,城镇化对农业人口的“抽取”,意味着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会不断扩大,通过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可能逐步实现农业集中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大量现代化农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出现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与已经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日韩等国一样,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和资源禀赋条件下,即使是在高度城镇化时期,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即使是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发展阶段,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将会是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这两个基本特征在部分山区体现更为明显。因此,准确把握农业规模经营和分散经营长期并存的现实,是理解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的是,由于分散经营和小农经济的天然缺陷,我国必须走产业化农业发展道路,通过一段时间,在小规模经营大量存在的同时,逐步转变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集中经营。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高科技含量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但是,不管是集中经营的产业化农业发展模式,还是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虽然在技术需求的层次和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从本质而言,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没有区别,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需求没有差别,对农业产业经营能力的需求也是共同的。无论是技术能力还是经营能力,其核心与关键都是“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与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农村社会形态也将发生相应的变迁。虽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以村庄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将长期存在[2],但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空心化”的状况不但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能力,同时也给农村稳定造成各种不确定因素。农村“空心化”与农村成员的“原子化”,将对农村社会形态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变迁,意味着传统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等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特征的重要描述。不难看出,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4]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发展理念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或者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含了组织管理、市场经营、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的现代化。[5]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提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对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要求进行了规划。

  综上不难看出,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业经营模式以及农村社会形态变迁的现实,虽然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改革需求较为强烈,但是,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的关注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如何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人才,进而引领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关键所在。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实现传统农业改造,必须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农业要素的提供者主要是专业研究人员,农民的作用“是作为新要素的需求者来接受这些要素”[6];促使农民接受并有效使用现代农业要素的关键是向农民进行投资。换句话说,要推动我国农业从业人员逐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关键在于推动面向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强化其人力资本积累。在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近年来得到逐步恢复的背景下,构建与之对应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83632-1.html

标签:农机 职业 农村 创新 培养 农民 现代化 新型 农业

上一篇:“签约医生”多 农机少“趴窝”
下一篇: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创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