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宿迁市2007年农机购置补贴标准出台
2007-01-06   来源:华夏农机网   

  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湖南湘潭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去年粮食总产创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请看--
  传统产粮大县奋力"破茧"
  粮食总产、单产多年雄居湖南省首位的湘潭县,已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今年元旦,大红喜报贴在了县委、县政府大楼门前。
  2006年,湘潭县粮食总产近95万吨,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当地群众说,发展现代农业让我们从种田的苦涩中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如今"粮食有种头,农民有奔头"。
  "铁牛"代耕牛,插秧变抛秧
  传统耕作方式悄然退出
  姜畲镇梅花村农机专业户梁泽民这几年发了。他家的几台农机,常年为村民提供耕田、收割、加工一条龙服务,年收入近10万元。见到记者,他一直笑呵呵的,满脸喜气。
  在湘潭,像梁泽民这样的农机专业户有8000多户。县农机局的同志介绍说,目前全县农业机械已达25.25万台,居湖南各县市第一,农业生产全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
  响塘乡陈莆村种粮大户秦宗喜除自家5亩承包田外,还耕种村里外出务工户20亩,2006年打了近2万公斤稻谷。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两季机耕机收、机械植保排灌、运输加工,共花了4000多元,看上去成本很高,但省心省力,腾出时间外出打工,"一年赚回上万元"。
  过去,插秧"面朝泥水背朝天",既费时又累人。泉塘子乡率先推广抛秧技术,起初,乡农技站站长李罗斌带着技术人员挨村挨户做工作,磨破了嘴皮才推广206亩。
  "但当他们看到抛秧技术有增产增收、省种省田省肥省工的多重好处后,争着请我们去培训指导。"李罗斌说,如今湘潭县全面普及抛秧技术。
  悄然变革的远不止这些。湘潭县组建农业技术讲师团,常年巡回开展技术讲座,推广各项新型种植生产技术。当地农民过去长期凭直观经验施肥,导致土壤中氮肥含量普遍超标,钾肥匮乏。2006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平均每亩节约化肥成本6元,增产粮食25公斤,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效益近5000万元。
  百万农民广泛应用新的生产方式,为土地等生产要素逐渐向种粮能手集中创造了条件,也使农村劳动力大批向城市转移成为现实。目前,全县已有种植水稻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0户,40%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
  协会联农户,分散变集约
  新型组织方式逐渐形成
  在响塘乡,没有几个人不认得童杰洪,他以乡优质稻米协会会长的身份,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目前协会已拥有459户会员,即便农闲时节,也有许多农户来找他。
  童杰洪向我们展示了协会章程,全乡农户只要种植水稻面积达到10亩,自愿每年缴纳10元会费,均可入会。协会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农药、技术等生产全过程服务。
  同时,为保证会员批量生产优质稻谷,协会在生产方面严把质量关:会员必须同协会签订合同,必须使用协会供应或推荐的生产资料,必须按协会制定下发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种植。
  眼下,像这样颇具规模的"优质稻米协会",在湘潭水稻主产区已有12家,会员达9万多户。在各地"优质稻米协会"会员的示范影响下,全县30万农户,纷纷改种协会推广的优质稻品种,全县早稻优质稻比例已达七成,晚稻已全面普及优质稻。
  全县11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不仅使稻米的高产优质有了保障,也为发展大面积订单农业赢得主动。2006年,响塘乡优质稻米协会推广种植近万亩"衡晚香3号"优质稻,在浸种的当天,就被闻讯而来的一家米业加工企业,以比政府保护价高出20%的价格签订收购合同。专业合作组织还引起许多水稻育种专家的兴趣,他们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前来试种。据湘潭县粮油站站长萧柏树介绍,2006年,有200多个水稻新品种在湘潭县选育试种、有26个优质水稻新品种在湘潭展示推广,为南方稻区之最。
  湘潭县委书记朱少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种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整合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是农业由弱变强的出路。
  养殖业转化,加工业消化
  粮食产业链条正在拉长
  湘潭既是产粮大县,也是养猪大县。2006年,全县养殖生猪357万头,出栏267万头,平均每个农户养了11头生猪,在湖南长期居老大位置。有养猪这个传统习惯,湘潭县每年转化粮食达26万吨。
  响水乡青竹村年养生猪1.4万头,远近有名。村党支部书记卢国良说,粮多了就养猪,猪多了就建沼气池,有了沼气做饭烧水就不再砍柴,剩下的沼液、沼渣,用来养鱼种菜肥田。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果不其然。在湘潭,像青竹这样的村子有很多。在谭家山镇,我们遇到了当地有名的养猪能手唐令,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乡镇1632户成了出栏生猪上百头的养猪大户。
  湘潭县分管农业的王永红副县长说,养猪尽管为粮食转化作出了贡献,但全县每年仍有50万吨粮食要找出路。目前,县里虽说拥有5家稻米加工企业,但都是小不点儿,年加工能力不过10多万吨。
  这些年湘潭县下决心普及优质杂交稻,市场销售问题不大,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总感觉不踏实。自从有了稻米协会,培植几大片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吸引了不少省内外大中型龙头粮食加工企业前来考察,省内的津津米业公司等已在湘潭设点办厂。
  养殖业转化,加工业消化,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粮食产业链的打造,湘潭人心里很急,他们说,湘潭农业生产已走向高度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农业产业化在"十一五"期间必须破茧成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9902-1.html

标签:农机 标准 出台 补贴

上一篇:黑龙江泰来:加强服务意识 提高农机上牌率
下一篇: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