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一大早,舞钢市农机大户张毛孩就和舞钢市农机局局长周同州一起,为自己的“农机部队”迁新居的事忙了起来。
周同州说,张毛孩家住舞钢市武功乡小柴庄村,是该市最大的农机大户。目前,张毛孩拥有欧豹802拖拉机1台,欧豹80拖拉机1台,江淮65拖拉机1台,上海
50拖拉机2台,江淮50拖拉机1台,泰安30拖拉机1台,北京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台,玉丰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1台,旋耕机7部,秸秆还田机4部,深耕犁2部,树坑挖掘机1台及播种机等其他机具。张毛孩全家各类农业机械已达到30多台(部),农机总动力达到350千瓦,各类机械原价值达到50多万元,年农机经营收入近20万元。由于原来停放机器的地方太小,舞钢市农机局想办法给张毛孩找了一个更大的地方停放机器。
今年58岁的张毛孩,脸黑黑的,中等个头,话语中透着一股精明劲:“30年前,在生产队干的时候,我就是手扶拖拉机手和柴油机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作价处理,我就把这些机器都买了下来。托党和政府好政策的福,近10年来,我年年添置新机器,靠农机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
“建市5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市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化道路。”4月5日,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董庚午向记者这样介绍。
董庚午回顾了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出4个阶段。
1956年,鲁山县最早引进3台GS-35拖拉机,使广大农民亲眼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之前,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为满足农民对机械的要求,各县(区)只是引进一些双轮双铧犁、马拉收割机、手动喷雾器、解放式水车等半机械化农具。1958年,农村普遍建立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壮大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各公社都办起了拖拉机站,大队、生产队积极发展排灌机械,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发展的特点是由国家投资变为集体投资。随着动力机械的发展和机械种类的增多,与之配套的农具也日益增多,作业项目随之扩大,耕、耙、播、脱、排灌、植保、农副产品加工等都开始使用机械。
第二阶段始于196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到集体,广大群众依靠集体经济发展各种机械,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1979年至1993年为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机械化事业也随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有了生产自主权的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生产规模的变小促进了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日益普遍。同时,县、乡建立健全了农机管理机构。
199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特别是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57年,境内只有鲁山县、临汝县(现汝州市)、宝丰县3个国营拖拉机站,总共有大中型拖拉机9台、康拜因联合收割机2台、脱粒机1台及一些与之配套的简单农具。50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就。”董庚午说,到2006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272.1万千瓦,农业机械原价值20.18亿元,各类拖拉机9.35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260台,联合收割机3520台,其他农业机械40.83万台(件)。全市的农机专业户有69214户,这些农机专业户2006年的农机经营总收入达6.96亿元。
至2006年底,全市有农机经营网点750个,农机修理网点1455个,农机化培训学校10所,农机化技术推广站11个,农机安全生产监理站11个。全市从事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人员达15.8万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73770人,维修人员3890人,销售人员2170人,农机科技人员268人,农机安全执法人员209人。
如今,全市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董庚午介绍说,2006年全市种植301.44万亩小麦,耕、耙、播、收获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2.1%%、93.6%%、94.3%%、95%%。近10年来,“三夏”麦收结束后,全市每年都要组织12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机收服务,异地机收小麦301.2万亩,年平均创收2400万元。
玉米种植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收获机械化实现新的突破。2006年全市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52.7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2%%。玉米机收面积初步达到3.6万亩。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全市农民收入增加,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如今,全市300多万亩小麦的收获依靠6000台联合收割机就完成了,在过去,这需要100多万劳动力才能完成,夏收夏种时间已由20年前的1个月缩短到现在的3~5天。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使全市农机户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市农村的进步。”董庚午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