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质检总局始终将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工作重点,共抽查了5301家企业生产的63类8853种农资产品。2006年农资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9.5%,比2000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整体质量水平稳中有升;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8%、85.4%、69.5%。自2000年以来连续跟踪抽查3次以上的产品有25类,其中17类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也较之以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007年1季度,为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保障农业春耕生产和广大农民利益,质检总局重点组织了复混肥料、农药、耕整机、潜水电泵、通用小型汽油机、曲轴、铡草机等7类农资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9家企业生产的314种产品,抽查产品平均合格率为80%。
一、对重要农资产品开展国家监督抽查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连续跟踪抽查的结果表明,抽查品种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尿素、农业用碳酸氢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合格率由抽查初期不足80%,提高到90%以上。其中,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近两年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合格率均为100%;产品质量最为突出的复混肥料上世纪90年代的抽样合格率为70%左右,目前基本在80%左右;对饲料进行了9次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由74.7%上升到92.5%;对联合收割机产品安全性能进行连续7年的全行业跟踪抽查,产品安全性能抽样合格率由44.4%上升到92.5%;小型轮式拖拉机产品安全性能抽样合格率由70.6%上升到100%;大中型国有企业生产的拖拉机整车抽样合格率节节提高,由5.9%上升到100%。随着农药标准提高和抽查指标增加,农药产品平均抽查合格率虽然比2000年的96.7%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84.6%以上,并开始呈现新的上升态势。
二、对农资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的分析
从近几年开展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分析,当前部分主要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是部分化肥产品实际养分含量不足、水分不合格,易导致作物营养失衡,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二是部分饲料产品粗蛋白质等营养指标不合格,无法满足饲养的营养要求,配合饲料中使用违禁药物仍有发生。饲料产品中铅、铬、镉、砷、氟、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B1等卫生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很不稳定,饲料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三是部分农药产品有效成分不符合标准要求、pH值不合格、水分含量超标,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起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四是部分农机产品危险运动件防护不全、起动和停机装置的操作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危险部位缺少安全警示标志、机器零部件材质差、作业效率偏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和能源浪费。
目前,我国农资产品品种繁多,量大面广,生产企业良莠不齐,特别是小型企业数量大,质量问题多。虽然近年来质检总局在有限的国家监督抽查经费中,不断对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倾斜,但仍远远满足不了扩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查覆盖面,增加监督抽查品种数、企业数、批次数的要求,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作用发挥受到严重制约。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当前我国农资产品质量监管任务繁重,国家应加快农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的建设,加强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进一步改革完善监管制度,提高农资产品生产许可准入门槛,加强生产许可证后监管,扩大监管覆盖面,进一步净化农资产品的市场环境,确保农资产品整体质量。
(二)加大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力度,确保监管到位。针对当前农资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为提高农资产品质量水平,应进一步加大国家监督抽查力度:一是扩大抽查面,增加质量跟踪抽查频次,全面深入开展可比性产品质量分析;二是组织编制科学合理的农资产品监督抽查实施细则;三是切实加大对抽查不合格产品和企业督促整改、查处曝光等后处理工作力度;四是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五是建议国家加大对农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经费支持。
(三)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宣贯和技术指导工作,引导企业自律。建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有针对性地加大《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宣贯力度,加强员工管理与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和技术、管理水平,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严把产品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