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之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十堰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区域生产布局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八大特色高效生态种养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投入50亿元,建设30万亩GAP黄姜标准化生产基地,黄姜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50万亩柑桔基地,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70万亩中药材基地,通过生产加工,形成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30万亩有机茶基地,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建成15万亩魔芋基地,产业链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建设500万亩耳菇林、100万亩板栗、100万亩核桃、100万亩木瓜、100万亩刺槐、50万亩香椿、50万亩杨树、40万亩竹、10万亩花椒、3万亩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形成4亿元左右的林业生态产业;建设200万只山羊、10万头肉牛、100万只商品猪、1500万只鸡和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草食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以上;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总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值达到20亿元。
用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抓好1500万只肉鸡加工、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及加工、50万头商品猪加工、3000万公斤优质鱼加工、1亿公斤柑桔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企业和农户联结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植和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壮大中介组织,培育流通主体,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培养民间经纪人队伍,建立多种形式的农协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采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1-2家收入过5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5-10家收入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150家收入过5000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
提高现代农业市场化、社会化水平。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分层次的原则,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投入5亿元以上,建好堰中农产品配送中心、老虎沟农贸市场、鄂西北农资市场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和禽蛋水产品批发市场、丹江口市柑桔交易中心、鄂西北中药材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农村集镇中心集贸市场、口子镇边贸市场,形成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同时,积极开辟通往大、中城市的“绿色通道”,加快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速度,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与效益。加强为农业的配套服务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社会化进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现代农业技术普及率;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设施;用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管理农业,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投入5亿元以上,健全完善以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机装备、农民培训、良种繁育、农产品检测、动植物防疫、森林防火、小型农田水利、农合组织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运销、信用服务、农业保险、信息等服务,全面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