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比作一个成长的“生命”,那么资金所起到的作用就相当于这个生命中的“血液”。通过资金的强有力支撑,建设中的新农村就可以在沃土上拔地而起、茁壮成长。
登高峰,豪气满腔;看雪域,欣欣向荣――放眼高原,无论田间翠绿欲滴的蔬菜,还是村头机器轰隆的生产车间,无论是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还是热闹繁忙的乡村市场,到处物阜民丰,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在这股强劲“生命成长”的滚滚浪潮中,我区金融系统用一串串闪光的数字谱写了一首首新农村的发展之歌、农牧民的增收之歌。
措施篇
漫漫支农路,深情藏沃土。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的货币政策,其中,与“三农”有关的特殊优惠政策有: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对农牧区不实行现金管理;对农牧区借款人的逾期贷款一律不加罚息;对各家商业银行实行利差补贴;对农业银行给予特殊费用补贴等。
随着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如何使用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西藏的一系列特殊优惠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旺堆介绍,按照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牧民增收这条主线,中心支行每年初都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认真分析上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西藏自治区年度信贷指导意见》、《西藏自治区货币信贷计划》等一系列区域性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用于指导全辖银行货币信贷工作。
与此同时,农行西藏分行积极与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协调沟通,并成立了分行“农牧区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服务“三农”方面,农行除每年召开全行性工作会议时把农牧区金融服务有关内容作为重要议程进行研究外,还定期不定期召开“农牧区金融服务工作情况通报会”和“农牧金融服务工作交流会”等,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做好2006年农牧区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2007年农牧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做好信贷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7年,农行西藏分行又提出,在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中,一是要拓宽服务思路,增强服务功能。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逐步推广银行卡、汇兑、代收代付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丰富服务内涵,实现服务“三农”的多元化。二是进一步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金融优惠政策。着眼于农牧民生产发展和增收致富,拓展空间,调整结构,做好小额信用贷款、扶贫到户贷款的发放管理工作。继续开展信用乡(镇)、村的评定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农牧户贷款证》“钻石卡”的评级推广工作。三是积极支持农牧民参与安居工程建设。四是大力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支持自治区确定的七个特色产业带的农牧区产业开发,积极支持各类特色产业开发项目。五是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着力扶持一批专业化、有特色、有市场、讲信用、善管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农牧民增收。
随即,农行各地市分支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分别制订出具体的支农措施,投入到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支持信贷扶贫等支农工作实践中。
成绩篇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农行西藏分行把信贷助推农牧民安居乐业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有效信贷投入,积极支持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收致富。2006年度农行西藏分行累计发放涉农贷款31亿多元,贷款余额达42.7亿多元,占全行各项贷款增加额的64.44%,涉农贷款占全行贷款总额的41.03%。增速比全行各项贷款速度高出10.65个百分点,比西藏GDP增长速度高出12.34个百分点。在各类涉农贷款中,农牧民到户贷款余额达28.9亿多元。其中小额贷款余额为21.3亿多元,使中央赋予西藏的金融优惠政策惠及农牧区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的安居乐业。
成效一:创新推广授信业务金融服务创新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活力所在,没有创新,农牧区金融服务工作就会停滞不前。
2001年,农行西藏分行推出《农牧户贷款证管理办法》,根据农牧户的资信等级分别发放金卡、银卡和铜卡贷款证。
2005年,根据经济发展和农牧区发展生产的需要,农行西藏分行又适度提高了《农牧户贷款证》“三卡”的贷款额度,并创新推出了《农牧户贷款证》“钻石卡”。
从最初的拥有金卡、银卡、铜卡的农牧民分别可以获得最高限额为1万元、6000元和3000元的小额信用贷款,到如今的1万―2万元、6000―1万元、3000―6000元;再到获得被评定为信用乡(镇)、村的范围内的农牧户所获得的额度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贷款;再到“钻石卡”三个等级的授信额度:10万元、15万元、20万元。
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创新。在一个已形成比较系统、科学、完整的《农牧户贷款证》“四卡”管理体系下,文明信用工程,这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已由当初的含苞吐蕊,出落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春色满园。截至2006年末,全区共发放贷款证(不含钻石卡)344324本,占总农牧户的87.23%,贷款证的实际使用率达91.08%,农牧民人均贷款达1231元,获得小额信用贷款的农牧户占全区农牧户的79.45%。同时,西藏还评定出47个信用乡、27个信用镇、799个信用村。
成效二:积极支持安居工程建设安居才能乐业。农行西藏分行在充分考虑农牧民的承受能力,统筹安排农牧民在发展生产、增收及安居工程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下发了《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管理办法》,并合理地确定了贷款额度和期限,对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实行个人资信等级评定管理――优秀、较好、一般三个等级,授信额度分别为3万元、2万元和1万元。
花红果硕正芳芬。2006年累计发放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5.7亿多元,贷款余额达6.1亿多元,共支持农牧户36886户、202873人改善居住条件,建房总建筑面积890万平方米。
曲水县聂当乡德吉村村委会的759户农户,就是其中的受益群之一。自2004年起,农行西藏分行就为德吉村贷款1500万元。现今,村民们不仅住上了新房,他们还将部分农业贷款用来买汽车、开饭馆、办商店。一片新天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
成效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在这一过程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行西藏分行在“十一五”期间重要的支持领域。
山南中心支行给雅砻绿色畜禽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630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民养殖户3000户,培训农牧民学习养殖技术600人次,养殖鸡、鸭共100万只,直接为农牧民增加现金收入470万元。现在,农牧民群众“钱袋子”鼓了,笑容更甜了。
在农行西藏分行的支持下,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西藏银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阿里外贸总公司、日喀则珠峰农机公司、日喀则雅江食品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都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典型。截至2006年底,全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达到6.11亿元。
成效四:支持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在这个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上,农行西藏分行始终重点支持自治区确定的“藏西北绒山羊,藏东北牦牛,藏西绵羊,藏东林下资源和藏药材开发,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等七个特色产业带的农牧区产业开发,并根据农牧民的实际偿还能力,统筹安排信贷资金。
德夏米玛是南木林县艾玛乡五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她通过15万元的贷款,在两年内实现效益5.7万元,她家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900多元增加到1500多元。像德夏米玛这样富裕起来的农民,只不过是南木林县众多依靠贷款发展特色产业中的一位。截至去年8月底,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支行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213万元,贷款余额达198万元,使192户1324人受益,实现经济效益近60万元,收益率达28.17%。
成效五:扎实推进信贷扶贫工作
多年来,农行西藏分行按照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将信贷支持的重点向自治区确定的34个重点扶持县和393个重点扶持乡(镇)倾斜,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5.47亿元,其中,向34个重点扶持县发放扶贫贷款9.08亿元。按照现行全国统一的扶贫贷款基准利率测算,共减少农牧民贷款利息负担1766.96万元,年均给农牧民让利441.74万元。西藏农牧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节节攀高。
1987年,米林镇学卡村农民次仁在米林镇信用社申请借款7万元开始 农行累计向他发放贷款500多万元,支持其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净资产已达到700多万元的次仁,不但注册了南迦巴瓦建筑公司及食品加工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还长期扶持贫困家庭6户,年累计每人发放工资12600多元。如今,借助银行信贷致富的农牧民在西藏已越来越多,不少致富能手已成为“百万富翁”。曲水县才纳乡五组村民桑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这户从前只能靠种田维持生计的农户,现在已拥有2台装载机、6辆东风车、2辆轿车以及一个砂石场,固定总资产超过200万元,年收入也有近50万元。
从1985年开始,桑珠就开始申请贷款发展副业,成为了村里第一个贷款户,20多年间,桑珠的生意越做越大。2006年,看准砂石生意的他又将全部资金投入到了自己新开办的砂石场上。在砂石场快要建成时,桑珠遇上了资金紧缺问题。为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农行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营销,桑珠又顺利地拿到了“钻石三星卡”――授信20万元。去年,桑珠单靠砂石场就已收入40多万元。“如果没有这笔雪中送炭的贷款,砂石场就不会这么顺利。”
谈起信贷,桑珠满怀感激地说。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农民坚参一家通过银行的信贷支持开展多种经营,资产从18年前的不足5000元达到目前的60多万元;同在南木林县的索朗次仁利用小额信贷做起木工活和绘画,使自己从过去的穷小伙子变成目前年纯收入7-8万元、拥有资产50万元左右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