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春天,对于南阳人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
4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嘱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狠下功夫,要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上狠下功夫,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要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狠下功夫,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狠下功夫,要在严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上狠下功夫。
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
从南阳的实际出发,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开阔的视野,正确处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正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我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现有总人口10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农村劳动力577.3万人,总耕地面积1409万亩。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10.1亿元,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86元,增长17%,南阳“三农”工作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
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让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增加收入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年出台一号文件,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根本任务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保证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尽管我市实现了粮食连续三年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但放眼全局,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仍面临巨大压力。
粮食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物资,中央对河南的粮食生产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问题也是总书记在南阳考察的重点。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1%,全国的1%。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粮食生产大市和消费大市来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总书记对南阳粮食生产的殷切期望。
去年我市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00亿斤大关,达到105.4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也应看到,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受制于自然影响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粗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因此,我们今后仍要继续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并重,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努力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让农民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增加收入。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扩大开发规模,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标准,集中资金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进一步扩大优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大豆、脱毒红薯等种植面积。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建立新型种业体系,为下一轮品种更新做好储备。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打响南阳“农”字号品牌
总书记在考察时要求我们,要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加快构建区域化种养、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系列化服务、网络化营销的产业格局。
就南阳而言,要瞄准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主攻方向,把工业化理念引入到农业生产中,通过产业化经营把农业生产与加工转化增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农区工业化的新突破。市委书记黄兴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在“高效”,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在“生态”,综合效益体现在“品牌”。我们要充分发挥南阳的自然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着重抓好优质粮食、棉花、畜牧、药材、林果、油料、蔬菜、烟叶、食用菌、水产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把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作为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南阳黄牛、丹江鱼、南水北调水源地等做文章,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水平,做好品牌宣传推介,提高南阳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培育一批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我市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虽然已经拥有天冠、宛药、新纺、南纺、南阳娃哈哈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农”字号企业,但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然显得十分不足。多数农产品还是“原”字号销售,缺少深层加工,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和带动能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层次较低,产品优势不明显等。比如,以南阳黄牛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市的一大传统优势产业,由于缺乏大的加工龙头企业,使整个畜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至今仍受到较大的制约,这个问题也是总书记在南阳考察时详细询问并明确给予指示的。我们要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文章,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认真修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对于目前畜牧、油料、林产品等资源丰富,但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的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整合资源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加工产业群体,实现规模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快速转变。要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科技兴农示范市”、“科技兴林示范市”的优势,加强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重点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重大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大适合我市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具等农业“五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支农惠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时一再强调,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放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今年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年,也是完成我市新农村建设第一阶段目标的关键一年。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产业培育、农民教育、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治理为重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2006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把为民承诺解决的10件实事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村村通”工程、沼气建设、环境治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等10件实事。2007年,我们要继续办好新一年的10件实事,解决好农民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及社会保障问题。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以及闯市场的本领,着力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时多次嘱咐有关领导和基层干部,一定要把惠农政策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的各项惠农政策,对中央、省委确定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沼气补贴、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制定详细的落实计划,明确责任人,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要围绕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加大农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和坑农害农的不法经营行为。要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严禁哄抬物价、牟取暴利,扰乱市场价格秩序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站在新的起点,放眼南阳盆地,一千多万南阳人民正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动力,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把“三农”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