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古时期,丁陶先祖曾在这里创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带着责任和感情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新增财力重点向老百姓倾斜。
据统计,7年中,襄汾县将可用财力23亿元的50%投向民生问题,使全县群众人均受益2200余元。超常规的举措,在全省率先推行公有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首家启动城市居民合作医疗、实施农村“五化”工程和开展“基础教育年”活动……
5月,记者目光再次聚焦这片热土,认真审视该县决策者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是怎样下棋落子,布局谋篇的。夯实农业基础是最大的政治,实现生产发展是最大的政绩春末夏初,汾河两岸,绿意葱茏,生机无限。县畜牧中心主任刘建设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种植一亩苜蓿,财政补贴10元;肉牛、奶牛品种改良,禽畜防疫,均可从县里领取到补贴;发展畜牧业还能申请到财政贴息贷款……自2000年县里鼓励农民种草养畜以来,广大养殖户从县财政“沾光”300余万元。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大念调产“经”,因地制宜发展以绿色“3+1”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即“种草养畜一体化、种树造纸一体化、薯类产品系列化、红枣发展‘官滩’化”。从一亩棉到一片林、从几百公斤粮到几百公斤肉,襄汾农业发展空间骤然放大,走出一条与周边地区绝然不同的“特色”之路。
漫步丁陶大地绿色的田野,大运高速、霍侯一级公路两侧一行行、一列列新栽的树苗,整齐划一,迎风摇曳。据了解,今年该县加大生态园林县的建设力度,县里投资1.5亿元,累计栽植各种苗木1000万余株。副县长廉振东说:“县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从农民手里返租土地织林网,并明确林权归农户所有,与种粮相比,一亩经济林每年多收入1600元。对土地全部返租的300户农民,将其纳入农村低保。这样,等于县里为农民办理了一张‘绿色存折’,实现了林业占地与农民增收双赢。”
“从种鸡、饲料、养殖技术的提供,到肉鸡回收,公司全包,俺们等于是带着游泳圈‘下海’。”在该县畜牧龙头企业龙腾达养殖公司,数名来送肉鸡的农户开心地对记者说。公司起步伊始,县财政先后提供财政担保贷款340万元。目前,这家公司年生产加工肉鸡能力达到500万只,带动农户5000余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同样受惠于公共财政帮扶的,还有天美食品、宏峰纸业、丁陶木业等15家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已形成赵康三樱椒、荀董生地、连村粉条、官滩红枣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品牌农业新格局。
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中,决策者“大手笔”不断:先后筹资25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投资4780万元铺开汾河治理工程,5万亩滩涂变成“刮金板”;累计发放农机补贴300万元,带动农民购置各种机具上千台,价值近千万元。
到2006年,这个拥有90万亩耕地的昔日粮棉大县,经济作物已发展到40万亩。“粮经换位”换来现代农业,43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381元。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财政改革的方向“真没想到,我们这些‘两不靠’人员看病也能报销了1五一前夕,刚病愈出院的襄汾县城居民刘福连老人,接过卫生局送来的3660元医药费时,笑得格外灿烂。为了让县城下岗工人、待业人员等群体也能够平等享有医保,县财政一次性注资418.3万元,在全省首家启动了城市居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已达2.5万人,成为山西医保全民覆盖第一县。
此前,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该县参合农民也达38.66万人,去年全县共支付医药费1615万元。
襄汾能及时将新增财力向百姓倾斜,与其说是实力使然,不如说是态度使然。代县长张金凤动情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为老百姓谋利益,是我们的天职,做不到就是失职。”
正是在这种执政理念的驱使下,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下手。2005年3月,一场以“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题的百村畅通“五化”工程建设大会战在襄汾打响。县财政投入资金71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亿余元,使313个行政村的主干街道和通村道路得到硬化,建设生态园林村105个,栽植花草树木108万株,安装路灯5300盏,建成农村文体休闲广场128个。
从2002年到2004年,按照先小学、后初中、再高中的建设顺序,襄汾连续开展了“基础教育年”活动。县财政投入9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亿余元,相当于建国以来全县教育总投资的3倍还多,新建、改扩建、维修学校243所,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同样是该县一篇力作。县财政投入260万元,159个自然村6.5万人吃上了汩汩的清水。扶助困难群体,襄汾的官员们更感到责重山岳。当地干群对两件事津津乐道:一件是县上拿出1.58亿元,将公有企业的近万名下岗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另一件是将2004年上级给襄汾的310万元奖金作为全县中小学生救助基金的启动资金。截至去年年底,全县累计为7379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213万元;救助学生5977人次,发放救助金近130万元。
改善民生成效如何,要拿群众得到实惠多少、满意程度高低来掂量
傍晚,邓庄镇席村文体休闲广场上,村民们沐浴着和煦春风,或怡然自得地散步,或在灯光篮球场上打篮球……张长茂老汉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如今,咱乡下人和城里人一样,每天也能休闲休闲。”
席村文体休闲广场,只是襄汾农村新貌的一个缩影。该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变,陋屋推倒起新村,窄巷无影变通途,一个个脏、乱、差的旧村舍不见了。2005年中秋,永固乡在京务工的几个农民回乡探亲时,踏上阔别已久的家乡土地,走在一派城市化气息的农村大街小巷上,他们一时竟迷了路。景毛乡的北小张、南小张、东李3个村,在全省率先建起18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池,对当地农户实施集中供气,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灶台。
农民富裕了,开始追求一种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城镇贾朱村过去没有活动场地,曾连续十年春节无法闹社火,今年春节,他们在新村广场一连大闹了10天,农民过足了瘾。大邓乡范村一度赌博成风,建起文体休闲广尝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后,大伙一有空就忙着上网查找致富信息、借阅书报、锻炼身体,被人总结为“过去搓麻声声,如今学风浓浓”。
民生工程不光为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还送来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为了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襄汾3级干部真情解民忧,真功求实效。今年1月份,县里启动城市居民合作医疗的消息传出后,全县1.7万名干部职工主动慷慨解囊,捐款418.3万元。在春季植树造林的关键时刻,又有千余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一线帮助农民浇树。一桩桩感人事迹,在群众心中掀起巨澜;一件件民生难题的破解,赢得百姓的好口碑。
襄汾县一度时期社会矛盾较多,县委、县政府一年就能收到告状信七八百封。而如今,各类群众的感谢信、求助信、建议信则越来越多。当记者与县委书记陈玉士谈及今日丁陶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话题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党的宗旨意识要靠一件一件的实事来体现,共产党人就是要弯下自己的腰,顶起百姓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