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7点半,河南省焦作沁阳市韩村的杨传仁和北董村张绍军等24人,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就集合起来准备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豫南平顶山叶县。这次笔者也要当一回“麦客”,随队亲身体验“南征北战”的种种艰辛。
沁阳农机局局长宋立体介绍说,每年他们都会在5月下旬开始组织麦收服务队从豫南到豫北,再到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进行跨区小麦作业。
三次险些偏离路线,220公里路跑了18小时
蜿蜒的山路陡峭得很。收割机的时速一直维持在20公里,尽管开得很慢,但车里还是很颠簸。
中午12点,驾驶室里温度一下蹿到了37℃,热浪一阵一阵扑面而来,驾驶室里热得让人发慌。领路机手张绍军左手把着方向盘,右手握着排挡,困得不行了,叼起烟,大口大口地抽。这条路线,张绍军每年一次,已经走了六七次了,但每次都是凭记忆走。
一路上,路标非常少。走过大半程的时候,到了平顶山汝州的一个三岔路口,张绍军却带着车队朝着郏县开去了。有人闲来无事翻看着自带的地图及时发现了错误,此时车队已经离开三岔路口数百米。随行的马超说,真要是这样走下去,浪费油是小事,时间要是耽误了,就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作业,那可是大事!
到宝丰县后,夜幕已经降临。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收割,队员们商定不到目的地不罢休。夜里8点队伍差点又一次迷路,车过宝丰县,发现路越来越窄。当地一村民说,那条路再往前走就断了,需要绕到平顶山才可以赶往叶县,于是张绍军连忙带领车队调头。
车队继续前行,前方霓虹灯闪烁,大家以为那就是平顶山。张绍军又一次停车问路,才知道到平顶山还有10多公里路,一直往前走就可以了。好险!这是我们第三次差点偏离主路线了。
到目的地平顶山叶县保安镇的时候,已是凌晨1点。将近1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结束了。凌晨两点左右,6台收割机作完检修,队员们将长宽为5米的塑料布在地上铺开,把带着的褥子也铺在地上,盖上大衣睡了。凌晨5点多,大家都醒了。马超告诉我说,“刚开始睡的时候,蚊子咬得厉害,不过太累了,很快就睡着了。有这点休息时间还算好的,真正作业起来,一天除了中午吃饭,没有休息时间,如果农户要求,晚上都要加班。”
“截机”现象严重,没有熟人还真逃脱不掉
队伍出发前,政府免费向机手发放了跨区作业证,但有了这个,麦收队们就可以畅通无阻去麦收了吗?未必。
张绍军告诉我,麦子熟了,找不到收割机怎么办?有人专门联系收割机队,安排麦收队人员吃住,每亩收5元钱“中介费”,这就是“指路人”。还有人专门上路“截机”,“截机人”拦截到机器后,收取第三方300、500甚至1000元后,第三方再联系农户,干完活后再“转手”“卖”给下一程。
随行的麦收队由于和当地“指路人”建立了长期联系,一路上由他们将收割机护送到目的地。据介绍,整个镇上像这样的“指路人”大约有60个。这60个人与山西、开封、沁阳等地来的麦收队保持着亲密联系,这些麦收队不会被截机。一路上碎玻璃一片接着一片,指路人说,这些都是被截机的给砸碎的,“麦收队在当地得有熟人,不然保不准就会被人截了。”
在叶县县城到保安镇的路上,笔者看到至少有30人,几个人一伙在截机,有的人开着面的或者骑着摩托车横在收割机面前,有的两三个人坐在收割机前不让收割机走,有的干脆躺在前面。队长杨传仁说:“这时候如果不下车,就用砖头石头砸玻璃,砸完就跑。报警了,派出所也就只能管一段,到了下一个镇,还可能被截机。”
“机子出故障最烦人”
自从在沁阳启程后,车队先后经历过机器漏油、无级变速轮的皮带断裂等问题,幸好提前准备了,很快排除了故障。队长杨传仁说,其实一台收割机很少出毛病,可6台走在一起,故障出现的几率就高了。
5月20日下午2点,驾驶室内温度计指向了43.7℃。路边的杨树,也热得耷拉着叶子。收割机像乌龟一样向前蠕动着。驾驶室里,张绍军满脸红彤彤的,汗水从头部往下倾泻,他眼睛一直盯着前方,手里熟练地操作着方向盘。
没多久,收割机就开始“耍小脾气”了,割进去的麦穗麦秆,就是不吐出来。机子发出吭吭的声响,再这样下去,问题可就严重了。
队员耿孬迅速下了机,张绍军找来钩棍,身体趴在轱辘上,从麦秆粉碎机往外一下一下地钩堵塞住的麦秆。15分钟后麦秆粉碎机终于疏通好了,但机子没开两步又停了下来。会不会是无级变速轮有问题?张绍军、孙士祥和马超一起用力搬动无级变速轮,麦秆粉碎机内发出嗒啦嗒啦的声响,这样连续反复七八次,可每次都是收割机没走多远,就又一次停了下来。麦秆进的快,出的慢。最后终于找到问题所在:无级变速轮皮带松了。张绍军找来撬棍,用力往后推,固定好后,故障迎刃而解。
机器故障排除花了整整40分钟,张绍军说,“机子出故障最烦人了!今天算是好的了,去年有几次大半天才把机子修理好。”
这一天多跟下来,感触良多。机手们挣几个钱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