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补贴政策作为近年来一项广受关注、意义深远的惠农政策,对农机行业、农机化事业的促进作用和影响非同一般。农机补贴政策制定的目的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也要让农机生产企业在这一政策中得到实惠,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
这一政策执行三年多来,农民和企业受益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媒体,总体上看,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是比较规范、比较透明、卓有成效的。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农机生产企业对某些地方的具体实施办法有不同看法。不少企业表示,企业确实从农机补贴政策中得到了实惠,通过这一政策,增强了企业自身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有了更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要想拿到农机补贴,还得费不小的周折。
虽然往年也有反映,但是由于今年农机市场行情与往年相比,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再额外增加不少的“费用”,确实让企业觉得有些吃力。
层层搞目录层层需收费企业负担增
据了解,农机补贴款是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财政部以及各省的财政部门拨付到各县市农机部门的,事先要制定相关的产品目录,企业的意见首先就出在申报目录上。
江苏某农机生产企业一位负责人认为,原来是国家和省一级制定目录,但是现在很多地市甚至是县,打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旗号也都制定了目录,按理说,上了国家和省一级的目录了,就相当于拿到了“全国粮票”,理所当然上市县目录,但是现在企业要层层申报,重复又麻烦,而且上了国家和省一级的,却不一定能通过市和县这一关,这样一来,平添了企业的费用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加之今年以来农机市场需求不及往年旺盛,同时,能不能上目录不是单凭产品质量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其中掺杂了不少人为因素。企业想上目录除了正常的申报费用外,参加各种各样的推广会、推介会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业内一些专家表示,有些推广费用甚至占到了产品售价的13%~15%。
“正常的业务交往、商务费用是应该的,但是现在的推广会、推介会搞得似乎有些泛滥,企业如果不去,怕丢失宣传企业产品的机会,丢失市场;都去,又需要不小的成本,个别地方农机局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筹码’,企业真的感到吃力了。”江苏某企业一位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农机补贴的资金并不是一下子就直接补给企业的,而是由企业先期投入,农机部门一般每半年跟企业结算一次,最快的则一个季度结算一次,这样一来势必就占压了企业的资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信息、销售存在“垄断”
农民失去选择权
该企业人士还认为,企业得到信息的渠道应该是开放的、通畅的,不应该出现那边招投标都快结束了,这边企业才得到消息的情况,各地市一级应该就如何组织落实相关政策制定更加具体公平的实施细则。浙江某企业也表示,在补贴落实的过程中,有些县市甚至出现了“跑贴”和“买卖指标”的现象,这对于按正常渠道申请购机补贴的农民是不公平的。
农机销售一般是由企业直销或由农机经销商代销,现在有些地方的购机者想买享受农机补贴的产品就得到当地农机部门指定的农机公司去选购,而这些农机公司往往与农机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享受农机补贴的机型和厂家都是农机部门规定好的,农民若是想买同样质量档次,非指定厂家的产品时,就没法享受农机补贴。
在有些地方,由于补贴资金有限,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透明,购机农民要享受补贴不得不“找门路”。据某单位负责人反映,该单位曾接到贵州一位退休干部反映此类问题的电话。老人的一位亲戚要申请购买有补贴的农机,但是却被告之必须先向当地农机管理部门交2000元作为“押金”,但是等买了机子,这钱也没退还。该负责人表示,此类行为不符合国家规定,应予以制止。据了解,该单位接到的此类电话不止一个。
解决之道
针对目前农机补贴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企业和业内专家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企业希望,能够尽量简化申请农机补贴的手续,减少环节,目录不要层层都搞,要加大透明度,确保公平。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产品推介会、推广会也不要搞得太多,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将农机补贴这件好事办得更好。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多,应该将农机补贴政策向“普惠制”发展,等条件成熟了,甚至可以做到“买机必补”。另外应该充分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购机的选择权还给农民。
针对一些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经费紧张的情况,政府可以直接给其划拨一定的事业费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比例在补贴里划拨一部分用于购机补贴的运作,力争避免个别农机管理部门巧立名目,随意收费。可以引入相应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对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予以重处。
这一政策执行三年多来,农民和企业受益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媒体,总体上看,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是比较规范、比较透明、卓有成效的。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农机生产企业对某些地方的具体实施办法有不同看法。不少企业表示,企业确实从农机补贴政策中得到了实惠,通过这一政策,增强了企业自身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有了更快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要想拿到农机补贴,还得费不小的周折。
虽然往年也有反映,但是由于今年农机市场行情与往年相比,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再额外增加不少的“费用”,确实让企业觉得有些吃力。
层层搞目录层层需收费企业负担增
据了解,农机补贴款是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财政部以及各省的财政部门拨付到各县市农机部门的,事先要制定相关的产品目录,企业的意见首先就出在申报目录上。
江苏某农机生产企业一位负责人认为,原来是国家和省一级制定目录,但是现在很多地市甚至是县,打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旗号也都制定了目录,按理说,上了国家和省一级的目录了,就相当于拿到了“全国粮票”,理所当然上市县目录,但是现在企业要层层申报,重复又麻烦,而且上了国家和省一级的,却不一定能通过市和县这一关,这样一来,平添了企业的费用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加之今年以来农机市场需求不及往年旺盛,同时,能不能上目录不是单凭产品质量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其中掺杂了不少人为因素。企业想上目录除了正常的申报费用外,参加各种各样的推广会、推介会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业内一些专家表示,有些推广费用甚至占到了产品售价的13%~15%。
“正常的业务交往、商务费用是应该的,但是现在的推广会、推介会搞得似乎有些泛滥,企业如果不去,怕丢失宣传企业产品的机会,丢失市场;都去,又需要不小的成本,个别地方农机局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筹码’,企业真的感到吃力了。”江苏某企业一位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此外,农机补贴的资金并不是一下子就直接补给企业的,而是由企业先期投入,农机部门一般每半年跟企业结算一次,最快的则一个季度结算一次,这样一来势必就占压了企业的资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
信息、销售存在“垄断”
农民失去选择权
该企业人士还认为,企业得到信息的渠道应该是开放的、通畅的,不应该出现那边招投标都快结束了,这边企业才得到消息的情况,各地市一级应该就如何组织落实相关政策制定更加具体公平的实施细则。浙江某企业也表示,在补贴落实的过程中,有些县市甚至出现了“跑贴”和“买卖指标”的现象,这对于按正常渠道申请购机补贴的农民是不公平的。
农机销售一般是由企业直销或由农机经销商代销,现在有些地方的购机者想买享受农机补贴的产品就得到当地农机部门指定的农机公司去选购,而这些农机公司往往与农机管理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享受农机补贴的机型和厂家都是农机部门规定好的,农民若是想买同样质量档次,非指定厂家的产品时,就没法享受农机补贴。
在有些地方,由于补贴资金有限,操作程序不够规范、透明,购机农民要享受补贴不得不“找门路”。据某单位负责人反映,该单位曾接到贵州一位退休干部反映此类问题的电话。老人的一位亲戚要申请购买有补贴的农机,但是却被告之必须先向当地农机管理部门交2000元作为“押金”,但是等买了机子,这钱也没退还。该负责人表示,此类行为不符合国家规定,应予以制止。据了解,该单位接到的此类电话不止一个。
解决之道
针对目前农机补贴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企业和业内专家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企业希望,能够尽量简化申请农机补贴的手续,减少环节,目录不要层层都搞,要加大透明度,确保公平。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产品推介会、推广会也不要搞得太多,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将农机补贴这件好事办得更好。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多,应该将农机补贴政策向“普惠制”发展,等条件成熟了,甚至可以做到“买机必补”。另外应该充分通过市场化运作,将购机的选择权还给农民。
针对一些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经费紧张的情况,政府可以直接给其划拨一定的事业费用,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比例在补贴里划拨一部分用于购机补贴的运作,力争避免个别农机管理部门巧立名目,随意收费。可以引入相应的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对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予以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