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疆博州: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
2007-06-02   来源:华夏农机网   

  现状:综合水平差距大
  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3100多万人口中有1900万农村人口。而到2006年,重庆的农机化综合水平竟居全国倒数第三。

  “近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的水平仍然很低。”重庆市农机管理局局长吴亚说。2006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38%,而重庆仅为11%。

  “事实上,去年还算是重庆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的一年。”吴亚说。2006年,重庆全市共投入购机补贴5000多万元,引导农民投入1.5亿元以上,共推广各类农机6万多台(套),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增长了3.6个百分点。即便这样,目前重庆的水稻生产等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处境十分尴尬。

  在涪陵区北山坪街道,记者却看到了一种“沧桑”景象: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这里的众多机电提灌站都不得不带病带残作业。“在去年的大旱中,很多都没顶上用!”当地农民说。

  获悉,重庆现有的9645座机电提灌站,多建于六七十年代,但因投入少,历史欠账多,60%以上都呈现出了老态龙钟的景象。“按照预算,完成这些提灌站的改造,总共需要资金5.14亿元。但目前市级投入农村提灌站的资金合计起来,每年才1500万元左右。”

  吴亚忧虑地说,“按目前市、区两级改造资金投入量,全市现有提灌站改造一遍就需30年左右的时间,更新改造速度还跟不上设备老化报废速度。”

  原因:关键在观念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山地和丘陵占了90%。在推广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土地不规整、农田基础差是先天劣势。

  然而,在吴亚看来,部分干部观念的“固步自封”才是制约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005年底,在讨论2006年农机推广目标任务的一次办公会议上,部分农机干部就因资金短缺流露出“涪陵微耕机已饱和,少推为妙”的思想,只确定了200台的推广任务。

  时任重庆市农机管理局局长的任大军及时鼓励他们,“将来至少要实现100亩1台耕机的目标。”再三斟酌后,涪陵区最后增订了300台。但后来一算账他们却乐了:全区全年一举节本增效近1.5亿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20元以上。

  2006年,江津区共推广了1060亩水稻机插秧示范田,平均亩产增产373.5公斤,农户增收节支共计50多万元。今年除了市里下达的示范推广任务,江津区还主动增量推广。据统计,该区今年机插秧面积一跃达到了5万多亩。

  推广:资金是瓶颈

  尝到甜头的重庆确立了走下一步农机推广的新路子。重庆市副市长马正其介绍说,按照预定目标,到2010年,重庆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到35%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年要增长3个百分点。

  不过,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并不容易,最关键的是缺资金。统计表明,10年来,重庆市级农机化投入不到1.9亿元,仅占市级农发资金总量的6%。这离重庆农机化的实际需要还差很远!

  机插秧技术一直是重庆农机推广的一项“空白”。在过去,耕地、插秧、收割多半靠手工劳动,农民称之为“三弯腰”。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重庆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民给予40%的补贴,一举在全市推广了100台各式插秧机,完成机插秧面积1.4万亩,平均每亩比人工插秧水稻增产86.1公斤。

  “我们从今年起大面积推广插秧机,政府补贴标准提高到了70%。”吴亚介绍,截至目前,局里接到购买插秧机的申请已超过1000台。吴亚说:“仅此一项的补贴资金,我们今年就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为了缓解农机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重庆近两年绞尽脑汁,巧借外力就是一种有效尝试。

  2006年,重庆就把“跨区作业助农增收”列入为“民心工程”之一,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大“引机入渝”工作力度。2006年,先后在重庆参加水稻机收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就超过3000台,完成水稻机收作业面积121万亩,是上一年的3倍。机收直接为农民减少收获成本1亿元以上,50万农民不用回乡收割,减少往返路费、增加务工收入总计达4亿元以上。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8534-1.html

标签:农机 措施 生产技术 农业 当前的

上一篇:莱西:建设新型农村
下一篇:2007年预测农机工业总产值约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