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眼下正值农资销售的旺季。然而记者在田间地头了解到,许多农民在购买农资时仍表现得十分谨慎,犹豫不决,生怕买到假货。
“就比如说这种子吧!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杂交稻种,要么掺有秕谷,要么掺有煮死的稻谷,我们根本无法辨认。”湖南省湘乡市农民刘来余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当地的假种子故事。
去年,湘乡市棋梓镇小罗村的万伯初、万伯生等5家农户,买了不法厂商冒用“金优27”品牌的伪劣种子,种植后出现早穗现象,致使当年每亩收成不到150公斤,减产60%,受灾面积达20多亩。
刘来余说,“我们当农民的,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耽误收成。”
农资产品真假关系到农业是否能够增产和增收,而有效的执法打假工作是保障农资产品质量的关键。正因如此,近年来农业、质检、工商等部门都加大了农资打假力度。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司副司长严冯敏告诉记者,仅2006年,全国质检系统就出动执法人员21万余人次,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8万件,查获大案要案220起,查获假冒农资货值2.9亿元,共深入乡村3.6万个,深入农户3.3万家,抽取农资样品2.43万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23万元。
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一些地方的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屡打屡犯,特别是一些制造大案要案的违法分子丧尽天良,导致一些地方减产甚至绝收,农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我们村经济不发达,很多人都是靠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一旦买了假种子,全年就会绝收。”江西省上饶县清水乡彭家村农民彭敏说。
打假,年年难打年年打。那么,农资打假究竟难在何处?
(二)
识别劣质农资难。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陈传意分析说,缺乏识假、辨假的手段和能力导致一些农村消费者容易上“假货”的当。
河南省唐河县郭滩镇杨桥村农民王志超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一些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一般人用肉眼很难辨别,何况还有一些企业冒用、伪造其他企业的品牌,甚至给自己的产品挂上“高科技”的招牌。
维权举证难。据参加中国质量万里行农村行“倾听农民消费者心声”座谈会的农民消费者代表介绍,许多农民买到假劣产品后,多数自认倒霉。有些农民虽有维权意识,但缺乏维权知识,在向有关部门投诉前不懂得保留证据,致使维权工作步履维艰。
“打假为民,又要靠民参与打假。没有群众的及时举报和举证,执法打假就很难有广度和深度,造假分子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处罚。”陈传意说。
农资质量检测难。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00个农业市、县的质监局在“农资打假下乡”活动中应用了现场快速检测化肥、农药和农机的技能。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民群众提出检测要求的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进行现场抽样免费检测。
但这毕竟只是一少部分,全国更多数市县的农资打假经费及执法装备还是得不到保障,农资质量检测条件十分有限,致使一些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
此外,交叉监管问题也要引起足够重视。湖南省湘乡市质监局局长钟国强说,虽然质监人员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由于农资市场比较分散,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又有交叉,你也管,我也管,结果反倒造成了一些管理上的空当,给不法分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三)
如何破解农资打假难题?“毫无疑问,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陈传意指出,但从农资打假实践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快速识假辨假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打假维权本领。”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质检系统研究、开发和推广了一批假劣农资快速识假辨假技术。这些技术既降低了执法打假成本,又及时打击了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
蒲长城告诉记者,今年质检系统还将继续根据季节和农时,大力推广伪劣农资快速检测技术,将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执法打假延伸到田间地头。对现场发现的假冒伪劣线索,将及时组织查处,坚决打击和遏制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 在帮助农民提高快速识假辨假技术的同时,各级部门还要帮助农民普及维权知识。“比如提醒他们在购物时一定要索要发票,这看起来是个很小的环节,但却是今后索赔的重要凭证。”陈传意认为。
此外,防范地方保护主义其实也是农资产品执法打假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毕竟大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出事情,何况还有利益在里面。”
不过,严冯敏向记者透露,目前全国质检系统已经建立起查办跨省大案要案的工作机制。他说,在去年春秋两季农资专项执法打假行动中,上海、山西、河北、山东、甘肃等省市质监部门就联合查办了多起跨区域造假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大要案。今年的农资打假工作,质检部门将在“三查三防活动”中,及时依法查办一批大案要案,“这其中肯定包括跨区域的。”
打假还要扶优。“其实打击假冒违法行为和扶持农资名优产品并不矛盾。”蒲长城认为,让更多的名优农资产品占领农村市场,还能促进打假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据介绍,国家质检总局正在按照“打击、疏导、帮扶、规范”的方针,开展农资产品区域性质量问题的集中整治,加强农资生产企业的分类管理,积极扶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大型农资企业,打造更多的名优产品;推动中型企业调整结构,优化整合,尽快将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充分利用质检部门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促使小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标准、质量和管理体系。全国已涌现出一批国家免检、中国名牌农资产品,如深圳市笆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芭田复混肥。
事实证明,区域整治是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一项有效措施。据山东省质监局局长丛大鸣介绍,2003年初,临沭县曾被列为全国农资重点整治区域。但是通过几年的集中打击整治,规范发展,现在山东临沭已成为创建全国首家优质化肥生产基地的先进县。该县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23家化肥生产企业全部获得质监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农业部门的认证证书,其中金正大公司生产的金正大系列复混肥、史丹利公司生产的“史丹利”牌复混肥、迈金农公司生产的“迈金农”牌、“英宝”牌复合肥、康田公司生产的“撒尔奇”复合肥等6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免检产品。目前该县生产的化肥已占全国的1/8,出口到欧美多个国家。
同时,有关专家还建议,有条件的乡镇要多发展农资连锁服务,减少农资流通环节,既保质,价格也会降低。“当然,通过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的普及,也有助于农资打假,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毕竟现在农村经济还没有如此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