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沃野,绿浪起伏。黑油油的沃土在拖拉机的身后翻卷,运送化肥农药的机动车在机耕道上奔驰,抽水机向田野喷洒着清泉,初夏时节,笔者在被誉为“贵州高原第一大坝”的惠水涟江坝区看到了一幅现代农业画卷。
近年来,惠水县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化,农业装备机械化,农业服务专业化,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和农业产品市场体系,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户增收,成为全省重点商品粮基地。
三都镇三都村姚忠国父子,筹资数十万元,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扶持下,购买了联合收割机、拖拉机、耕整机、脱粒机等10余种农业机械,租赁100余亩稻田当起了种田大户,年产粮近1.5万公斤,加上代耕收入,年收入5万多元。为了多发展像姚忠国一样的现代种粮大户,惠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农机促进法》,不断加大农机补贴力度,积极邀请省内外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开展耕作演示,现场指导培训农民操作。同时,划拨一定额度的农发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加速了全县整体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全县总计完成农机补贴资金448.7万元,其中县级投入近200万元,总计补贴农机600余台,全县现有农机(具)达到36310台,全县已成立农机服务小组16个,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每年机耕面积超过12万亩。
让农业科技领跑现代农业,惠水县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三都镇金田村,笔者看到一株株礼品西瓜像按固定尺寸制造的一样,长得几乎一模一样,近200亩连片种植的基地里,种植记录和作业流程一目了然。镇党委书记杨靖辉告诉笔者,种瓜大户按照工业化理念种植,修建塑料大棚、整地、选种、播种、管理、收获、销售全程采取标准化生产措施。由于科技程度高,亩产有望突破万斤,效益超万元。像金田村这样的科技大棚和种植大户,在涟江坝区随处可见。
该县通过培育、引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推动龙头企业生产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此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家,加快和推动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扩张和品质提升,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这些企业每年与农户签订农产品种植合同达6万余亩,带动2.5万农户创造产值5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实现工资性收入21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00多万元,达到了“双赢”目的。
为了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该县以建立专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还提高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几年前,和平镇惠明村从外地引进西葫芦种植技术,收益良好。次年,当地农民纷纷仿效,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滑。该村建立蔬菜协会后,组织农户将西葫芦运输到广州销售,价格增长了数倍,农民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县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0余个,涉及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和信息提供等领域。
农业现代化发展释放了涟江大坝的潜能,使全县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06年,在遭受严重干旱和病虫害袭击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达到15.74万吨,比上年增长5.1%,再创历史新高。其他农产品也长足发展,2006年,全县出栏肉牛2.35万头,增长10%,出栏肉猪25.87万头,增长14.98%,其他畜禽产品也大幅度增长,实现肉类总产量2.4万吨,增长14.28%,畜牧业产值4.56亿元,比上年增15.15%,占农业总产值的40%;种植商品蔬菜8万亩,同比增长17.65%,总产量达到15368万公斤,总产值达11984万元,同比增幅为18.94%和20.7%,平均亩产量达到1921公斤,亩产值达1498元以上;种植花卉1500亩,品种100余个,产值1500多万元。种植果树67243亩,产量61450吨,产值6500多万元;种植烤烟9299.5亩,生产烟叶24183担,上交烟叶税247万元,担均价464.78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