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的情况,成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热点―――
“我省各地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开局良好。”经过近一个月的视察,省政协委员们有了如此评价。开局良好,如何走得更好?这成为昨(20)日省政协九届十八次常委会上建言献策的热点话题。结合视察中的见闻,委员们建议各地在实施惠民行动中,在政策制定、资金配套等问题上不能简单搞“一刀切”。
政策:“民心”工程也要因地制宜
见闻:“你看,我们这里的树现在才只有2尺高,如果
真的停了退耕还林补助,以后该靠什么生活?”在甘孜州雅
江县麻格尔村,面对前来视察的省政协委员们,当地干部群众道出忧虑。
退耕还林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头戏。按规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地,经济林补助年限为5年,生态林补助年限为8年。这在丘陵和普通山区没有问题,到期树木基本能够成林。但在三州一些高寒地带,植物生长周期十分缓慢,8年之后难以成林,不能形成收益,一旦补助停止,将导致农民收入下降,或为生计而重新复耕毁林。
同时,当地还反映,我省造林计划总是在同一时间下达,但三州地区,适合造林的时节短,常常计划下达时间与造林季节脱节,导致不能按计划完成退耕面积。因此提前对三州地区下达造林计划十分必要。
委员观点:“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在退耕还林政策执行中存在,我们有些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没有充分区别情况,实行分类指导,还存在“一刀切”现象。”委员们认为,我省幅员辽阔,各地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不同,群众亟待解
决的问题及迫切程度也不同,同一个项目在不同区域实施
的难易程度差异很大。因此,即便是好政策,也不能简单一律地实施,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灵活推进,实施项目的年限、时间和方式等都要与群众的需要、当地的实际相
适应。
资金配套:统一标准待商榷
见闻:“听说要‘自筹’,心里就发愁”―――无奈的话语反映了无奈的现实:农村饮水工程,本是民心工程,但配套
资金却难住了不少人。据测算,农村饮水工程,人均投资在
400元左右,其中要求各地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自筹140
元。这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问题不大,但在偏远地区,往往财
力紧张,市、县、乡三级无力配套,只有靠老百姓自筹,缺水
村又往往是贫困村,老百姓虽然盼水心切,但也常常有心
无力。
委员观点:现行这种按项目和固定比例进行资金配套的做法,对老少边穷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而言,推进起来难度确实较大。而配套资金难以到位,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要么压缩项目实施数量,要么为了保数量而影响质量。
“能不能实行有区别的项目资金配套政策?”委员们建议: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财力较弱的地区,可降低配套比例和标准,甚至可以不配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可适当提高配套比例和标准;在成都、德阳、绵阳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考虑省上主要下达行动项目任务,重点由地方出资建设。如果省上资金有限,也可考虑在比较困难的地方,少安排几个项目,量力而行,确保实施的项目能保质保量完成。
后续管理:健全运行协调机制
见闻:升钟水库,是南充市百万人口饮用水应急水源,目前却遭受着网箱养鱼、肥水
养鱼等严重污染,为保证饮用水源安全,综合治理迫在眉睫。这时却出现了一个让人尴尬
的状况:一边是南充市全面启动库区污染限期治理工作,落实取缔网箱养鱼和大水箱养
鱼工作。另一边,在不属于南充市管理的升钟水库部分上游地区,却还在招商扩大养鱼规
模……
委员观点:实施惠民行动,不仅要注重前期推进,也要注重后续管理。升钟水库出现的情况正是由于水库沿岸的不同城市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造成的。这种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在其他一些惠民行动中也存在,如乡村公路建好后无人管护、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部分县承担新农合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具有提供医疗服务和管理新农合的双重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等。
委员们建议,当前要注重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运行协调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如跨区域的水利工程,由省上统筹协调管理;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供水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管理;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明确和协调好交通部门与农机部门的职能和职责等,通过建立适合各自项目的实际运行协调机制,提高运行效益和协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