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荆楚: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2007-07-09   来源:华夏农机网   

    繁昌地处长江南岸,总面积604平方公里,辖6个镇101个村(居)委会,人口31.6万,是个以工业为主的县。繁昌历史悠久,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立春谷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周瑜曾任春谷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繁昌人字洞"为亚欧大陆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这里登陆。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矿产资源7大类34个品种,拥有29公里长江岸线和一个4A级旅游景区--马仁奇峰。交通十分便捷,沪铜铁路、沿江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规划中的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将我县与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繁昌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繁昌经济结构单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等不利因素,积极把握我县民营企业发展很快、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日益趋好等有利条件,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考虑增长速度,更要强调发展质量;既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体现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要求,坚持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三农"现代化,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全县上下按照既定目标,凝心聚力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28.2%;农民人均纯收入4514元,增长16.9%;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0441元,增长30.5%。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三,三次产业比例为11:57:32,二三产业比重全省第一。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我县名列"综合十强县"第四、"动态十佳县"第十。今年1-6月份,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8.95亿元,同比增长32.9%;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37.5%;固定资产投资20.59亿元,增长49.7%,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增长、质量提升的良好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的后劲,关键看工业化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一是抓项目建设,培育增量。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之本、富民之基、财税之源,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目前,华杨、瑞信、龙元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已建成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海螺水泥项目建设顺利;总投资1.2亿美元的宝成鞋业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三鹿乳业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400亿元的繁昌核电项目已经签定合作开发协议,前期水文、气象观测工作正在开展。此外,中港船舶制造和双鹤药业、富鑫钢铁迁建等其他重点项目也有序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和建成,增强了繁昌发展后劲。二是抓产业发展,集聚能量。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建材、轻纺服装、冶金机械、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在轻纺服装产业方面,通过资源整合、放手发展,全县服装企业发展到12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其中仅孙村镇就有服装企业近100家,形成了完整的服装产业链,被誉为"安徽服装第一镇"。三是抓民营经济,壮大总量。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对县内民营企业增资扩股项目,给予招商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同时,以全民创业为抓手,通过降低创业门槛、设立扶持资金、建立政银企合作制度等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2006年,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0%以上,6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行列。全县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32.9%;实现利润3.3亿元、利税5.7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3.4倍和2.2倍。

    二、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推进经济外向化进程,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发展环境好,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县内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更有利于引入县域外的各种资源、集聚外来的生产要素。2000年,我县在全省县级率先成立行政服务中心,推行并联审批、两级代理和"一站式"服务,并将便民服务向镇村延伸。建立了重点企业"绿卡"保护制度,对企业推行全方位服务。2006年,又制定了行政审批"八公开"、优化环境"六不准"等规定,开展了项目清理工作,共取消198项行政许可和非许可项目,取消和暂停8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8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行政审批平均办结时间缩短到3-5个工作日。今年5月,我县被评为全省唯一的首届安徽投资环境最具潜力县。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持。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在招商思路上,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切实做到理性化引资、选择性招商,严格把好"产业特色、投资强度、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四道关口,努力提高项目质量和产出效益。双鹤药业、海螺水泥、飞尚矿业、龙元建设、宝成鞋业、三鹿乳业等10多家上市公司相继落户繁昌。2006年,全县实际利用内资28.8亿元,同比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5478万美元,增长178.9%,利用外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006年,我县出口服装产业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之一。

    三、以基础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城乡资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城区建设。坚持新城区、老城区和开发区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城区北进东扩,拉开县城新区发展框架,同时按照同步建设、同步配套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县城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县城。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发展。一方面,合理调整镇级区划,重点调大调强中心镇。芜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前,我县将原来的20个乡镇调整为7个。市域区划调整后,我县中心镇数量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科学确定城镇经济功能定位,走"特色建镇、产业兴镇"的路子。繁阳镇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孙村镇重点发展轻纺服装业,荻港镇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三是着力推进交通网络建设。2003年以来,投资近7亿元,新建、改建公路667公里,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县级第一。2006年,在全省11个试点县中提前一年率先完成了456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按照"路通、车通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要求,今年5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班车目标。四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编制了农村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规划,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与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建设和村庄整治建设相结合,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投资,加快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几年来,先后建成集中安置区十余个,其中仅海螺花园就集中安置800余户约3000人。

    四、以环境再造为抓手,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推行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坚持科学规划,促进资源有序利用。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源实施保护式开发,合理化利用。2003年以来,先后关闭矿山企业84家,仅2006年就关停矿山企业54家,用于关闭企业的补偿资金近亿元。目前,正着手关闭主要道路两侧14家矿山企业。二是坚持"上大压小",逐步淘汰小水泥企业。出台了鼓励资源型企业转产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偿、资产置换等方式,对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特别是"立窑"水泥实施关停。2003年以来,先后关闭小水泥企业15家。到今年9月,县城周边六家水泥企业也将全部关闭。三是坚持综合治理,推进节能减排。对新上项目必须通过"项目环评关",对重点监管的水泥企业实施污染限期达标。2003年以来,全县水泥企业共投入专项治理资金近4000万元,新上治污设备150多台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荻港海螺首台1.85万KW余热发电机组已经并网发电,芜湖海螺2套1.8万KW余热发电机组已经开工建设。四是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 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等举措,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牌的扶持,努力实现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目前,规模企业达13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个,省级著名商标6件。

    五、以改善民生为抓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打造和谐繁昌

    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富裕民众,改善民生。同样,民生问题处理得好,经济发展的环境就会更好,质量就会更高。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市率先健全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5%,截止2006年底,累计报销金额达1745万元。从2008年起,县财政将对参合农民个人缴费部分实行补助。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对全县1996年以来被征地农民进行了排查、登记、建档,并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截止2006年底,全县被征地农民保障人数达4212人,县财政每年投入保障资金近800万元。从今年起,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实施城乡低保扩面工作,在全市率先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截止6月底,城镇低保覆盖面达9.9%,农村低保达2.6%;年底,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将达50%。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家庭因病致贫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最高救助资金达2万元。今年,根据省、市要求,我县实施了十七项民生工程,涉及劳动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教育文化、环卫公交、食品药品安全等多个方面,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两基达标县"、"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 等荣誉称号,统计、审计、农机监理、粮食流通执法等工作分别受到国家级表彰。

    未来几年,是繁昌乘势而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县将着力推进五大举措,努力加快"五化"进程,力争到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收入18亿元,年均增长22.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年均增长20%;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力争把繁昌建设成为经济更具实力、发展更具活力、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业强县,奋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第一,坚持工业强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把提升工业化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海螺水泥、富鑫钢铁、中港船舶、双鹤药业、宝成鞋业、三鹿乳业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繁昌核电项目早日开工。同时实施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牌的扶持,力争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第二,坚持开放活县,推进经济外向化。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围绕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和配套延伸,提高项目质量、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第三,坚持统筹建县,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雏形,三年成规模,四年展新貌"的思路,加快新城区建设。加快老城区重点区域、重点地段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按照规划,加快各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第四,坚持生态立县,推进发展科学化。继续加强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着手实施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工程,努力打造"生态繁昌"。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项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五,坚持和谐兴县,推进社会文明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保障、医疗、教育等热点问题。大力开展"和谐繁昌"创建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推动繁昌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8041-1.html

标签:农机 生产 迅速恢复

上一篇: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装备水平
下一篇:湖南:调整农用机动车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