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呼兰大用镇:农机合作社聚合财富
2007-07-09   来源:华夏农机网   

    俗话说,“芒种地里一半茬”,意思是,到了芒种,麦子一大半就要割了。今年的6月6日是芒种,可我市的小麦已基本收割完毕。
   “前些年真怕割麦。凌晨3点出发,一直干到夜间10点多才收工,直到颗粒归仓得月把。现在好了,收割机、打捆机齐上阵,第二天就可以种玉米。”曾经是一名拖拉机手的召陵区农机推广站站长崔秀华感慨万千。崔秀华的一番感慨正是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的缩影。
    农机的普及,让农户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闺女,咱家的小麦已经割完了,你别惦记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吧。”5月30日上午,召陵区姬石乡付庄村农民付海根在自家的麦田里用手机给在外上学的孩子打电话。
    付海根觉得现在农忙时节,越来越没有以前的样子了。割麦不用挥镰刀,翻地不用牛拉犁,农活越来越少。掰着指头算一算,一年下来,真正大忙的时间,只有一个来月。因此,农闲时他就去建筑工地上打工。
    如今,像付海根这样的农民我市有很多,他们都是农机普及的受益者。农业机械,将成千上万的农民从农田里解脱出来,去开拓更广的增收空间。
    截至2006年,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8.26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83.2万千瓦。全市机耕面积达21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机播面积达30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5%,小麦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增效作用、载体作用、替代作用和抗灾作用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农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外出务工,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达到富裕农民目的。据统计,去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3.6万人。农业机械替农民干活,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机的普及。
    如今,出门打工的青壮劳力在麦收期间不再挂念家中的几亩田地,只是抽时间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行了,因为开到家门口的收割机不到一个小时就会搞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传统农忙时节不再返家,他们留在了城市,为当地继续创造着财富。
    农机的推广让种田的农民腾出双手去做更多的事,一批新型农民出现了
    5月30日下午,艳阳高照。在召陵镇大徐村的麦田里,刚从驻马店作业回来,还没有顾上休息的徐秋汉就投入到抢收本村小麦的战斗中。
    在徐秋汉刚刚收割完的地块,村民徐建设和赵大才正操作一台小型打捆机将田里的秸秆收集起来运走。去年,他们收麦秸除赚了一万多元。今年,他们的信心更足。“存到明年春上卖,才值钱哩。”徐建设高兴地说。
    收割机、打捆机联合作业,不一会儿工夫,村头的那块20多亩麦地只剩下矮矮的麦茬。
    有需求,就有市场。农民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使得农机迅速普及。仅2006年,我市投入的农机购置资金达4700万元,其中农民投入4220万元。在市场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像徐秋汉、徐建设等一样的新型农民。他们操纵着机器,经营着农机,成为新型“麦客”。2006年,我市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员5300人次,培训农机驾驶员2000人次。通过教育培训,不但增强了广大机手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还为农村造就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去年,我市农机综合经营总收入达11.5亿元,实现利润5.3亿元。在农机大县临颍县,农机收入已经占农民纯收入的18%以上。农机经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市场很大,农机很小。让小农机适应大市场,就要完成农机与市场的良性对接
    6月6日,当我市大部分麦田里已经看不到收割机时,在濮阳县,却活跃着一支从舞阳县赶来收割机队。
    虽然在麦收前与濮阳方面做了协调,并且还有农机推广站的3名同志随行,可是舞阳县农机局局长郑宏耀还是在他们出发后的第三天赶来了。
    郑宏耀一下车,便听见了隆隆的发动机声。看着在田间来回驰骋的收割机和地头10多辆等着拉小麦的小拖,郑宏耀放了心:之前的工作没有白费,机手们都有活干。
    除了看望农机手,郑宏耀此行还带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使农机手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更高。他打算经过实地调查后,由县农机局牵头,创建一个农机服务网络,让家乡的机手赚的更多。
    近年来,我市将农机经营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同时,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政府的扶持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全市涌现出一批依靠农机致富的农机大户。我市农机固定资产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1100多户,个别农机大户固定资产近50万元。全市农机大户年创产值1100多万元,年收益近4000万元。
    农机专业村以及相关的合作组织的出现。为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以来,相继有三个县区成立了农机大户协会,吸收农机协会会员800多人。
    农机大户协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协会的协调和沟通作用,引导会员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去年,农机户作业服务收入达10.2亿元。
    今年三夏,我市参与跨区作业的收割机有2400台之多。
    是农机适应农艺,还是农艺适应农机?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水产、花卉等行业发展迅猛。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成了农机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我市有些地区推广小麦与其它高效经济作物间作套种,以此来大幅提高种植效益。这就需要一些可以在间作套种的大田里发挥作用的农业机械,遗憾的是能担此重任的机械较少。某农机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农机与农艺配套还不够紧密,使得有些套种的地块不适合机械作业,因此,这类机械推广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在农业生产中,我市农机的参与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玉米的收获的推广工作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机械化秋收的作业量还不到3%。
    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是我市玉米“宽窄行”的种植模式与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要求不太一致,收获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目前,我市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离广大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玉米用途的不断拓展,玉米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之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对玉米机收获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玉米收获机上需求突破,这显然也是农机部门和农艺部门应该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
    “农机和农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农业的增产增收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结果,农艺方面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农机实施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农机化技术须满足农艺要求,但农机的发展也同样能促进农艺的变革。”
    说这番话的是市农机局局长董建博。
    大中型农机的发展前景乐观,就目前而言,小农机还有其用武之地,条件是能精耕细作
    与全国各地一样,我市农村刚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小手扶、小四轮开始大量进入农民家庭。2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逐渐形成,大中型农机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农民群众对大中型农机的需求将逐渐增强。此时,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小型农机的不足。
    小型农机虽然价格便宜,适合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它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例如,小农机马力小、耕层浅、作业效率低;小农机一般只能带一个农具甚至只能单垄作业等限制了它的用途,造成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市仅小型拖拉机就有9.3万台,农机装备结构存在着大中型农机少,小型农机多,常规农机多,高性能农机少的局面。这种现状制约了我市农机化的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一些农户家的小型拖拉机只是家里财富的象征,有的小型拖拉机只是充当农作物收获期间的运输工具,个别的被停在庭院里风吹日晒。
    大中型农机与小型农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实质上是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矛盾,两者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我市农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其实,农机的使用者农民对农机最具有发言权。大中型农机具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更适合现代复合作业方式,随着农机服务体系的日益健全,国家对大中型、新型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将使得大中型农机逐步取代小型农机成为一种可能。但这还需要一段过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小型农机还能继续发挥一定作用,分散在小面积土地上的劳动仍然需要精耕细作的新型农机具。
    如何解决我市农机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市农机局专家认为,一是靠政策推动,提高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二是靠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带动。积极鼓励、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率先购买先进的农机新机具,率先依靠农机致富,从而带动农机的发展。三是靠科技推动,增加新型农机的科技含量,解决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当中小型农机不能解决和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8038-1.html

标签:农机 财富 聚合 兰大

上一篇:黑龙江江湾乡:农机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
下一篇:江西新干:积极备战“双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