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庆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11.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8%。面对如此薄弱的基础,重庆市将如何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呢?本报记者在对重庆市进行调查之后,6月上旬至中旬,又与重庆市农机局组织的农机战略研究小组一道,远赴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江苏、山东两省调查。
走进江苏、山东,让记者首先感到冲击的是两个数字:70%与76%。他们分别是江苏、山东两省去年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而全国去年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平均水平为38%,重庆仅为11.6%。
进一步研究两省的农机化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两省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推并进,在加快农机推广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实施产推“两轮驱动”。去年,江苏的农机工业产值达到了359亿元,山东则超过800亿元,而我市去年的农机工业产值仅30亿元。
1%到90%的跨越
小麦、玉米是山东这个农业大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上世纪90年代末,该省已基本实现小麦作物耕种收的全程机械化,但玉米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才刚刚起步。其原因是,长期以来,该省都没有找到适合当地的玉米收获机械,自己既生产不出来,引进的机械也不实用,不为农民所接受。1997年,山东中部的桓台县最先引进推广了12台玉米收获机,但效果不好,其玉米机收率仅为1%。此后几年,该县玉米收获机的推广几乎处于停滞状况。玉米机收成了制约山东农机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
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开始实施玉米收获机推进项目,组织科研机构与农机生产企业共同研制新型玉米收获机。2004年,桓台县最大的农机企业巨明农业机械公司,与中国农机院、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一种新型玉米收获机,该收获机可一次完成玉米摘穗、装箱和秸秆粉碎还田等联合作业,受到农民的欢迎。
此后,桓台县的玉米机收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去年,该县的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了744台,玉米机收率达到了90%。
网络确实让先“时髦”起来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但在调查当中发现,由于现代网络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成为农民顺利搭上农产品信息快车的制约因素。
瓶颈之一:普及程度低
“啥子网哟,听都没听说过!”记者日前在三峡库区某乡采访时,一位正在梨园忙碌的农民对关于互联网的话题一头雾水。
这个乡是我市有名的梨乡,40%以上的农户有着近20年的黄花梨种植历史。早些年该县梨子产业尚未形成气候时,产出的梨子货紧价俏,果子成熟时县城很多机关单位组织车辆前来抢购,农民从未愁过销路。
于是,毗邻乡镇纷纷组织农民前来学习取经,不到10年光景,不少乡镇都出现了大片梨园。供大于求的局面很快出现―――包括这个乡在内,一到产果时节,习惯了坐等客商的农民就开始“愁上眉梢”:梨子往哪卖啊?
村干部试图组织部分大户将梨子拉到县城出售,岂不知县城也“梨满为患”―――近郊乡镇产出的梨子早已捷足先登。
哪里还有出路?一名村支书告诉记者,他也茫然。谈到网络,村支书一脸苦笑:他倒是听说过这个“高科技的东西”,也知道这个东西很“厉害”,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大事,但现实问题是,几名村干部都是跑田坎跑出来的,原有的那点文化根本不能支撑他们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连捏鼠标都感觉不习惯。”
这个乡地处县内一隅,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日子拮据的乡政府去年才配置了两台电脑,上网还得通过电话拨号。“速度慢得很。”乡政府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告诉记者,20多名乡干部,有的完全不懂信息技术,有的仅能在电脑上斗斗地主,更别说通过互联网了解农产品行情了。
也许在城里人眼里,每天走进办公室上网浏览新闻或查询股票信息,就像一大早出门买袋牛奶那样见惯不惊,但在农村地区,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却受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民科技知识水平普遍滞后的双重制约。
该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主任林建华告诉记者,现在,全省已有10多家企业生产玉米收获机,从2004年到2006年的短短两年时间,全省的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就由原来几乎为零的水平提高到去年的30%以上。
工业支撑“领头羊”
水稻机收、机插一直是我国农机化的难点和重点。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的水稻收割和栽插基本上都靠人力、畜力完成,机收、机插水平基本为“零”。但从本世纪初开始,江苏省一下子成了全国水稻机械化的“领头羊”,不仅率先突破水稻机收、机插的技术难题,其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去年,该省的水稻机收率、机插率分别为85%、22.5%,分别是我市的8.5倍和187.5倍。
江苏省农机局局长徐顺年告诉记者,该省之所以能成为推动全国水稻机械化发展的“领头羊”,关键在于该省水稻机械工业的支撑。在该省太湖地区的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分布着井关农机公司、洋马农机公司、久保田农业机械公司等一批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制造企业,还有一大批配套企业。
目前,江苏的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的产销量均占全国九成以上市场份额。
“两轮驱动”新战略
“‘独轮车’推不动重庆的农机发展!”市农机局局长、市农机战略研究小组组长吴亚告诉记者,重庆要想实现农机推广的跨越,必须改变“重推轻产”的传统做法,实施“两轮驱动”新战略,在加快推广力度的同时,迅速发展壮大的自己的农机工业。
其实,长期以来,我市农机部门一直都很重视农机推广工作,但农业机械化率却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排名也一直在全国倒数第三位,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适合本地需要的农业机械。
山东和江苏的农机工业固然发达,但记者了解到,它们大多适合平坝地区作业,适合我市山区地形的农机少之又少。因此,生产适合本地需要的小型农机是解决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突破口”。
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我市的通用机械制造水平全国领先,具备发展农机工业的技术条件和配套能力。这几年,我市机耕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合盛工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生产出了适合本地山区地形作业的微耕机。去年,我市微耕机产量达到了10万台,居全国第一。
重庆市农机局局长吴亚说,山东、江苏的农机发展实践表明,发展农机工业,不仅可大大缩短农业机械化进程,还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国的农机推广重点的是平原地区,占全国面积六成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农机推广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农机生产也刚刚起步,若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发展小型农机工业,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