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农民以自家“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机合作社,由合作社借助大型农业机械实现土地集约经营,不仅使土地收益最大化,还促进了农民离土创收。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市共有30万亩土地实现了由农机社承包、机械化耕作,1.6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人均增收4000多元。
记者日前在哈市最早的一批农机作业合作社―――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农机合作社里看到,十几台大中型农用机械整齐地排放着,其中不乏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喷药机和播种机等。据村干部介绍,今年春耕期间,沈八村不少村民“撇下”自家土地到城里“淘金”。能够在农活最忙的时节分身,原来是村里的农机作业合作社有偿承包了农民家的耕地。这一转包,可谓一举三得:农民可以安心进城打工赚钱而不必担心自家土地荒芜;转包自家耕地又可“不劳而获”;农机合作社由于集约化生产使土地收益达到最大化。
4年前,利用国家全额投入的500万元,哈尔滨市组建了5家农机作业合作社。农机社以村为单位,两万亩土地为一个作业区,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化管理方式进行运营,村民用田地或现金入股,社员年终按参股比例分红。由于农机社配备了大中型农业机械,有效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哈尔滨市耕地没有深耕的问题,实现了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等环节农机连片作业。
沈八村共有耕地两万亩,自农机合作社经营土地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由一家一户经营变为连片规模经营。目前已有1万多亩耕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或发展第三产业。去年沈八村有200多人将耕地倒包给农机社后进城打工或反聘回农机社,人均增收6500元。
记者日前从市农机局获悉,今年全市又新增了48个农机作业合作社,使农机社总数达到80个。由于加入农机社受益颇丰,农民自筹资金踊跃。据了解,今年农民平均出资比例达到45%,省市投入资金占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