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与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第四、第五部分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积极发展服务业。《规划》明确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着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巩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目标。确定了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巩固农业发展基础两大任务。
服务业对于优化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具有重要作用。《规划》强调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依托中心城市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积极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提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提升商贸服务、旅游等面向社会的服务业任务。
凸显农业生产基地的地位
东北的粮食生产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振兴老工业基地三年中,东北在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2004年的15.4%提高到了2005年的16.4%,到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5%。东北提供的商品粮占到全国商品粮的近1/3。
在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方面,《规划》提出重点建设松嫩、松辽平原专用玉米生产优势区、高产高油高蛋白大豆优势区和三江平原水稻优势区。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和农机装备的投入力度,促进农牧业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确保其具备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商品粮供给能力。
建设以中部平原为重点的肉蛋奶生产与加工精品畜牧带,以西部农牧交错带为依托的牛羊育肥基地,以滨洲沿线松嫩草原和蒙东草甸草原、优质人工草地和优质饲料基地为依托的大型现代化奶牛饲养和牛羊繁育区。
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力度,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一批高标准的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出口基地。积极培育和开发食用菌、人参等名牌产品,建设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地区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及沿海优势水产品养殖、精深加工出口示范基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主任张国宝说,东北是我国自然资源比较好的一个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森林覆盖区。因为它有大片的森林,起到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我们要十分重视保护好东北的黑土地和森林资源。国家已经出台了“天宝工程”等有关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禁止砍伐天然林,削减了东北森工企业的林木砍伐指标。对原有靠木头财政生活的地区,大力鼓励他们开展林下产业,比如养蘑菇、木耳,还有一些野生动植物的养殖。
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规划》提出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改土治水、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改进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精准型农业、标准化农业、节约型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型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大型优质农产品基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改造、品种改良与技术投入,提高耕地等级,建设粮食单产在500公斤/亩左右、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多渠道筹集资金,“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400万公顷。
二是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发和应用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和完善新型农工商联合体模式。建立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强调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服务业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是财政收入和安置就业的主渠道。
《规划》提出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省际间物流节点设施和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共物流配送设施,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设大连国际性物流中心,沈阳、长春、哈尔滨和通辽区域物流中心,打造东北地区综合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金融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投资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东北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研究设立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规范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优化调整会展业结构与布局。
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鼓励建立东北地区工业研发设计联合体。积极发展娱乐、影视制作、演艺、体育、出版、广告等产业。建设以长春、大连为核心的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和国产动漫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文化产品出口。
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
《规划》要求提升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餐饮等商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
积极发展旅游业。发挥冰雪、森林、草原、湿地、边境及工农业旅游方面的优势,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产品,发展森林旅游、草原旅游、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精品。
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冰雪旅游―――建设哈尔滨、吉林等冰雪旅游基地。发展高纬度极地滑雪旅游、山地冰雪运动旅游和大众冰雪娱乐旅游。
森林草原湿地旅游―――重点发展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东部森林旅游,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草原观光、民俗旅游,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等湿地生态旅游。
火山温泉旅游―――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内蒙古阿尔山等地的火山岩熔地貌观光、火山湖观光、科考旅游,发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
工业旅游―――保护最具代表性、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工业文化遗产,重点在沈阳、鞍山、长春、大庆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
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和旅游型特色村镇。
文化历史旅游―――以红山文化遗址、高句丽遗址、渤海国遗址、辽宁“一宫三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旅游。
边境旅游―――完善丹东、珲春、绥芬河、黑河、满洲里和二连浩特等重点边境口岸城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改善通关环境,丰富边境旅游内容。
滨海旅游―――充分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发展滨海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