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东:今年玉米机收率将达到22%以上
2007-10-20   来源:华夏农机网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新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大目标,着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努力构建和谐永定,全区经济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9088万元(按属地统计口径,如无注明,下同),同口径比增长12.9%,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552万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39万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341797万元,增长1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862元,增长13.7%。第一、三产业增速较快,分别高于上年0.7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速趋缓,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25.4∶51.1调整为12.2∶23.2∶64.6,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5个百分点。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8件实事基本完成,其中 11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新增城镇就业2632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1803人。建成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 2625平方米,安置低保户61户,补贴资金3.02万元。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分别新增8053人、2242人、5326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62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160万元。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73598人(含在本乡镇内),增长26.5%,劳务总收入34251万元,增长27.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2%,建成烟尘控制区个数3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5.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个数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15.9平方公里。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29.67千公顷,下降1.7%,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6.28千公顷,增长 7.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1千公顷,增长7%。粮食总产量168163吨,增长1.5%,其中稻谷产量97496吨,增长1.7%。全年出栏肉猪35.16万头,增长2.7%,出栏牛3.32万头,增长3.1%,出栏羊7.61万头,增长1.6%,出笼家禽182万羽,增长3.5%;水产品产量3811吨,增长8.6%。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950万元,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49398万元,增长3.3%;林业产值8346万元,增长5.4%;牧业产值30785万元,增长6.0%;渔业产值2705万元,增长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16万元,增长13.6%。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植64552万元,增长5.4%,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迅速,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6.4%、10.3%、18.0%、2.7%、12.6%。产业化带动强劲,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占全市的45%。农业观光园水果、蔬菜喜获丰收。中荷、中德、世行贷款等农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农业标准化生产起步。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资金4000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032处,完成工程土石方30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3.3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8.9公顷。年末农业机械17511台,总动力274586千瓦,分别增长1.1%和3.7%。农机耕作面积8千公顷,农机排灌面积6千公顷,农机植保作业面积3千公顷,农机收获作物面积6千公顷。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年农村投资33219万元,增长 18.4%。财政支农支出8956万元,增长30.3 %。千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13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基本完成。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口。建成城区到乡镇水泥公路18公里,建成通村水泥(沥青)路108公里,建成3个农村客运站;新增通电话的行政村14个,新建农村移动基站9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3090万元,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529万元,增长21.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6234万元,增长10.9%;集体企业增加值1662万元,下降6.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8299万元,增长20.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775万元,增长34.9%。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辖区园区工业企业 21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产值 18000万元,增长18.4%。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45万元(其中市本级利润为-830万元),实现利税3652万元(其中市本级447万元);企业亏损面为22%(其中市本级为80%)。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0.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略有下降。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9649万元,同比下降0.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000万元,与去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4万平方米,下降11.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3.1万平方米,增长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8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61911万元,增长21.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2691万元,增长18.5%,更新改造投资19815万元,增长61.2%,房地产开发投资39220万元,增长23.3%;农村投资33219万元,增长18.4%;跨区项目投资13340万元,下降46.8%。

    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2项,完成投资7.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1%。其中续建重点工程完成4.6亿元,新建重点工程项目完成2.1亿元,新增项目完成0.8亿元。工会大厦、区治大院主楼和附属楼已交付使用;天门山景区开发、张桑公路永定段、吉首大学安置区等建设项目进展较快。教字垭中小学日元贷款项目基础工程已完成;天门小学教学楼主体已完工,科技馆、游泳馆等附属设施正在建设中;土木溪水电开发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乡、村公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聚星汽车城等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

    房地产开发升温。全年投入房地产开发资金39220万元,增长23.3%。房屋施工面积56.4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41.95万平方米,增长8.1%,新开工面积30.8万平方米,增长28.4%;房屋竣工面积19.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6.8个百分点。商品房空置面积0.9万平方米,下降82.4%,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减少83.0%。土地购置面积56.2万平方米,增长134.7%,完成土地开发面积55.2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493万元,增长15.6%。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2005万元,农村零售额33488万元,分别增长16.1%和1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0266万元,增长15.4%,住宿餐饮业25227万元,增长16.5%。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2.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新成绩。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3万美元,增长24.2%。合同利用外资4424万美元,增长152.8%,实际利用外资710万美元,增长104%;实际到位内资70130万元,增长44.9%。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创办了永定商务网站。在长沙“中博会”上成功签约张家界凤凰酒店等4个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7.6亿元。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75.18万人次,增长17.8%。其中接待境外旅游人数29.51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45.67万人次,分别增长26.4%、17.2%;实现旅游总收入155652.3万元,增长25.0%,其中门票收入9447.19万元,增长76.2%。天门山景区旅游形势喜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0.28万人次,门票收入5100.97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公路旅客运输量905万人,旅客周转量24288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23万吨,货物周转量24863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4%、2.3%、2.1%、2.0%;铁路旅客发送量129.6万人,货物发送量15.32万吨,分别较上年下降4.4%、20.3%;航空起落架次14368架次,下降2.5%,旅客吞吐量151.26万人,下降2.7%,货邮吞吐量3902吨,增长16.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420万元,同比增长6.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20万元,同比增长 2.8%,电信业务总量6000万元,同比增长7.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6.38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 7.8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48万户。

    八、财政、金融

    财政迈上新台阶。区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15319万元,增长1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614万元,增长12.0%,上划中央两税3706万元,25.5%,上划所得税948万元,下降 24.5%;一般预算支出27618万元。将乡镇干部职工和农村教师政策性补贴1400多万元纳入预算,为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市本级实现财政总收入25818万元,增长2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818万元,增长36.0%,上划中央两税1819万元,增长16.7%,上划所得税2292万元,下降21.0%;一般预算支出38570万元,增长28.7%。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9599万元,比年初增加686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83124万元,比年初增加46556万元。其中农村信用联社为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620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5500万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40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22个,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2亿元;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项,专利申请67件,授权专利43件,签订技术合同12项,合同成交金额8200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两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有教职工815人、在校生14553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职工88人、在校生1487人;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718万元,完成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拨付“两免一补”资金663万元,免除27886名农村中小学生的杂费。“控流保学”取得成效,“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高中在校学生7394人,增长24.1%。职业中学6所,其中在校学生4281人,增长5.6%。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普通高校录取率为60.3%,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其中一批本科录取人数占全市的29.6%,居全市第一,5人考入北大、清华。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发展。拥有产品检测实验室2个,完成产品认证企业3个;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加大,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5万台件。气象预报准确率逐步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开展“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全年演出达180场次。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7个,其中群众业余文艺团体75个;创办基层文化示范点12个,建立农村集镇文化中心21个,发展文化大户30户。大型公共图书馆、文化影视城正在兴建中。湘鄂川黔苏区纪念馆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院子”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戏、花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1.4%。拥有电视台2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1.4%,有线电视用户5.39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2个,床位总数1540张,卫生技术人员156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708人,注册护士462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覆盖农村人口30.78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204917人,为11005名农民报销医疗费用516.78万元。改扩建农村卫生院8所,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体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拥有运动场2个,游泳池2个。群众性体育活动生机勃勃。全年开展全面健身项目12项次,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8万人。竞技体育水平有较大提高。参加市三运会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参加省十运会获金牌5枚,实现省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十一、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总户数15.6万户,总人口为44.15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1.43万人,城镇人口12.4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4.88万人(其中:土家族33.74万人,白族0.61万人,苗族0.39万人)。城镇化率达44.9 %,比上年提高1.3 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41.1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11 ‰,比上年提高 1.5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 2.85‰,上升0.35 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 4.2‰,下降2.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4.8%,下降1.8个百分点。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34.08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 0.42万元, 575名对象受益。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辖区建设占用耕地75.35公顷。实施国土整理项目2个,补充耕地项目6个,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7.9公顷,生态退耕503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334公顷。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上年的84.9%上升为90.1%,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由98.9%提高到99.6%,地表水质以二类为主;辐射环境处于安全水平;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2%,废水排放量增加0.1%;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5.6%,农药使用量增长14.3%。城市区域环境平均等效声级由上年的55分贝上升到56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值由68.1分贝上升到70.3分贝。关闭了高路水泥厂等重污染企业,开展了非法开采、冶炼矿产资源集中整治行动。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新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年的68.2%上升到71%,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36万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1元,比上年增长12.1%;人均消费性支出6849元,增长8.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3.74平方米,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2705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4.1%、5.1%、20.9%,财产性收入下降54.9%。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9元,增长10.0%,其中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分别增长149.4%、15.7%、41.2%、7.3%。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攻坚,2200人顺利脱贫。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区本级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5059人、19486人、14941人,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8%、16.9%、7.4%,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费4393.15万元,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4296.06万元;年末市本级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4165人、16438人、17277人,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6.6%、18.1%、7.6%,支付各类社会保险待遇15841.3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参加人数204917人,参合率66.58%,补助参合农民11005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656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由120元提高为150元;2819人得到救济;支付城乡大病救助资金33.6万元, 184人次得到救助;3166名五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下拨受灾救济款280万元,救助灾民5.98万人次,保障了灾民和特困户的基本生活。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7332-1.html

标签:农机 以上 达到 收率 今年 山东

上一篇:山东济南市召开水稻收获机械化现场会
下一篇:“路、车、人”严管紧盯 “打、防、控”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