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辽宁现代农业基础扎实,底蕴深厚
近年来,辽宁紧紧围绕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从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丰富农业发展的现代理念,农业基础地位在不断增强。近几年党中央对农业的发展赋予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也同时出台各项支农惠农措施,不断创新农业发展理念,提出了以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以产业化引领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 “大禹杯”竞赛、实施“水稻百亿工程”和畜牧业“倍增计划”、水产品“倍增计划”等项目工程,使辽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使辽宁农业已进入全国农业大省行列,农业综合实力增强,许多农业指标位次前移。到2006年,辽宁农村GDP达到了 97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比2000年增加了473亿元,年均增长13.4%,是辽宁农村GDP增长最快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355.6元增加到4090.4元,年均增长10.52 %,成为辽宁农民收入增长最多的时段。2006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11位;蔬菜产量第7位;肉类产量第5位;禽蛋产量第2位;水产品产量第3位。“十五”时期以来,辽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比全国平均增幅5.1%高2.4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高于全国同期4.4个百分点。
2.从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多功能性不断加强。传统农业重在发展种植业,现代农业更偏重于林牧渔业及种植业的协调发展。辽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林牧渔业等特色农业、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使种植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由2000的42.4:52调整为2006年的38.8:58.3。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多功能性突出显现。粮食产量从2004年开始连续3年丰收,总产量均超过17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和肉产量也是逐年增加,从2004年以来基本上稳定在2000万吨和300万吨以上,“米袋子”、 “菜篮子”的丰富,农业的食品保证功能日益加强;另外辽宁新建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13个,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功能也得到加强。到2006年辽宁退耕还林面积达246.7千公顷,占辽宁耕地面积的6.7%,有效地阻挡了科尔沁沙漠南侵进程,防止了土地沙漠化,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发展;另外近几年农业观光旅游功能特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旅游一半选择到农村农家院吃农家饭、采摘绿色果蔬,日益红火的乡村生态游,不仅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且农民旅游业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3.从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十五”时期以来,辽宁共研发了182项农业新成果,玉米、超级稻等领域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启动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1333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0年的15.6%提高到2006年的51.8%。辽宁种植业优良品种率达90%以上。一些成熟的适用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近60%左右,科技示范园区2006年达100多个。由于优良品种率的提高,使主要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水稻、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产量占同类作物产量的比重提高到100%、50%、75%。同时,由于采用水稻 秧、玉米的合理密植、测土施肥等先进栽培技术,使水稻、玉米单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吨产田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4.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十五”时期以来,辽宁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明显提高。辽宁累计完成中低产田改造超过133万公顷;建设各类水利工程近6万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公顷以上;完成安全饮水工程近万处,解决了近500万人的饮水困难;新改建乡级以下农村公路7000 公里以上,里程达到3万公里左右,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2006年辽宁农机总动力达到1801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8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34万部,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3.8%、51.2%和9.7%;辽宁机耕整地面积2728千公顷。2005年辽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1526.9千公顷,“十一五”期间将增加13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同时农村电网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竣工,农村“用电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5.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家庭和困难学生就学提供了经济保障,农村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对农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反映,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6%,比2000年的69.2%提高了8.4个百分点,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4个百分点。另外,2004年4月,按照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的通知》精神,辽宁由省农委牵头会同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教育厅、科技厅和建设厅等六部门共同启动实施了辽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仅2004~2005 两年,共投入项目资金4800万元,在74个农业县(市、区)培训农村劳动力近50万人,转移劳动力46.5万人,为劳动力就业和外出务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6.从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方面观察:辽宁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不断提高农产品和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辽宁积极采取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目前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势头好,龙头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程度得到加强,一些加工型产业集群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加工产品和原料基地建设的质量水平、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的良好态势。2006年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63个,销售收入达到1680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辽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50个,带动农民338万户,具有专业化、标准化特点的种植业和水产养殖基地226.9万公顷,规模饲养场45万个,“三品”认证面积220万公顷,省级农业园区10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1418个。实现利税115亿元,销售收入1390亿元,出口创汇24亿美元,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中获得收入1310元。其中仅2006年在建、拟建和新建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408个,计划投资32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2%和13.3%。
二、现代农业发展支撑薄弱,困难较多
尽管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但我们还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五大支撑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改善和加强。
1.在基础设施支撑方面: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防洪抗灾能力弱化。辽宁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受当时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检查维护保养力度,但受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用水及农业防洪抗灾能力。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公顷和11.6万公顷,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分别为38 %和3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村公路达3万公里,占辽宁公路总长度的50 %以上 ,其中近几年新增近0.8 万公里,占辽宁农村交通道路的29%,尽管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三是农村电网改造进展缓慢,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有待改善。近几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用电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成效显着。但由于资金不足,改造项目进展缓慢。而且大量线路存在“小线径、大档距、瓷横担线路”等“瓶颈”现象。个别线路虽然经过改造,但由于负荷增加过快,变压器容量小,随着用电量增加,部分线路出现严重超负荷情况,急需二次改造。
2. 在科技支撑方面: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普及能力弱。目前辽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相比,大部分地区尚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薄弱。目前,辽宁农村电话、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 91部、106.7台和3.2台,与东南沿海省份中的浙江和江苏相比,比浙江分别少5.7部、40.3台和12.7台,比江苏分别少2部、11.4台和7.9台。对于辽宁相当多的农民来说,互联网、计算机还是“用不起”也“用不了”。电视、广播等媒体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国内农业信息化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省内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三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与农民实际需要之间脱节。农业类网站的信息多数以新闻类为主,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信息以及农产品价格信息却很少。四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培训力度不够。农民接受先进思想、新技术的途径较少,农村很少有针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知识普及的培训部门。虽然不少农村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但是在大多数村镇仅仅被当成了摆设,很少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收看市场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3. 在产业支撑方面: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2006年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63个,销售收入达到1680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但与全国其它省份比,依然存在着产品品牌价值含量低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原始农产品以及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比重较大。一是缺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化链条短、水平低,辽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40%左右,精深加工比重只占15%。三是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辽宁16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辽西北五市仅有2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0个龙头企业,辽西北五市一个也没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00多个龙头企业的中大连有40个左右,而辽西北五市仅有20多个。
4. 在市场支撑方面:部分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农产品流通不畅, 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不强, 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起步晚, 难以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产品批发市场迅速发展,“十五”时期以来。部级农产品批发市场9家,辽宁部级定点批发市场发展到18家,并逐渐成为广大农民销售农产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是目前辽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没有形成明确的准入机制。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五花八门,且重点关注的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形式、集散功能、价格形成等方面,很少关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律地位。三是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由于缺少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及信息不畅等因素影响,自身发展缓慢,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经纪人在推销农产品以及服务现代农业方面的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服务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5. 在人才智力支撑方面: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表明,2006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二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发展现代农业要破解难点,乘势而上
通过述分析,可以看到发展现代农业难点所在,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破解难点,消除薄弱环节,扩大优势力量,因势利导,乘势而上。
1.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二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三是在大力建设规范化专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营销业态,建立健全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流通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推动广大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四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以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要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三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政府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要根据辽宁实际,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抗旱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以及动植物良种繁殖、疫病控制、农作物栽培、畜禽规范化养殖、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推广和应用。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农业吸纳劳动力在全社会就业中比例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加快劳动力转移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从事种植业一线劳动力素质低下,未来种地难以为继的趋势已显端倪。现在农村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农村高中以上毕业的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到城市就业发展,剩下种地的农民大都是老人和妇女,长此以往下去,对农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加快土地流转,采取向种田能手转移等措施加以解决。
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凭借强大的工业经济后盾,由政府给予大量的投资支持和各种形式的补贴。我国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5.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发达的市场体系为支撑,目前,辽宁的农产品市场建设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千军万马闯市场的格局没有根本转变,农业、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明显脆弱,如何尽快提高辽宁的市场体系建设,通过产业化发展、农村经合组织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规避农民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搞活流通,服务和富裕农民,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途径。
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现代农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起步稳健,势头正劲,而且潜力巨大,只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破解难点、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现代农业就会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