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推进了优质大米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
金坛是优质稻米生产地,种植水稻的耕地由于河网密布,坑塘相连,农田支离破碎不规整,道路不配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民靠传统的三弯腰(弯腰种、管、收的模式)种植水稻,体力劳动繁重,落后的耕作方式限制了水稻的产量产值,种粮效益低挫伤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十五”期间,金坛市指前镇国土所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土地整理政策,先后对庄阳、闸口等村,实施了12个土地整理项目,对原来地势低洼,土地贫瘠,道路不通,处于部分抛荒的地域进行土地整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十多台大型机械和劳力把原来零碎不规整的土地、坑塘河沟、坟堆废弃地进行统一整理,建成了“田成方,渠相连,沟配套,路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的基本农田。粮田标准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一批种粮能手,如农民周书龙、张祥生等17个规模种粮大户,纷纷竞相承包了土地整理后的标准粮田,依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优势,种植了国际金奖指前标米。按照绿色大米生产流程,稻鸭种养共作,水稻生产施的是有机肥,养鸭防病虫,农药化肥控制使用,生产出的优质软米每公斤12元,是普通大米3倍,苏牌绿色大米一进市场就十分抢手,供不应求。
土地整理把传统的无节水芹推向市场
无节水芹是一种人工种植、清脆口感好的水生绿色蔬菜。农民居生贵,多年来一直利用镇边、村边、小塘小沟边种植,虽然收入不错,但苦于没有种植基地。
金坛国土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镇边、村边、河道边“三边”零碎的土地进行规模化整理,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无节水芹基地,芹农居生贵一户就承包了27亩。由于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每亩效益由原来的2000元增至8000元,年收入超过21万元。为了做大无节水芹,生产专业户遵循“自愿、互利、合作”的原则组织了专业合作社,主动与国土部门合作,推进土地整理,建设无节水芹种植基地,制定了《无公害无节水芹生产操作规程》,按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按市场规律实施品牌经营,“碧润”牌无节水芹已获“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绿色食品”的称号,产品进上海、销北京,供不应求,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使传统的茶叶生产焕发生机
金坛是“茶叶之乡”。更新退化的茶园和利用荒山发展有机茶、白茶,一直是鑫品公司总经理尹福生的多年梦想。金坛市薛埠镇国土所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规划,对原来低效茶园及周边的荒山进行土地整理,组织十多台大型机械,利用冬闲季节,削坡填洼,兴修水利,配套沟渠,整理出上千亩的丘陵梯田,并与有投资意向龙头企业鑫品茶叶发展公司合作,用优良种茶替代退化的老茶,打造茅山有机茶和白茶。一大批茶农在鑫品高效新茶的启示下,纷纷将承包山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种上优质白茶和有机茶,2006年通过土地整理新增有机茶1200亩,使传统的茶叶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产值7459万元,鑫品茶业公司还入选全国百强茶叶企业。同时,茶叶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集品茶、茶艺表演、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茶业迅速兴起,丘陵山区农民又增加一条致富路。
土地整理使中华绒鳌蟹产业发展更加强劲
中华绒鳌蟹是金坛长荡湖的一块金字招牌,年产5000吨,经济效益近2亿元,获得国家绿色证书,远销东南亚。近几年来,金坛市儒林等镇国土所,为扩大中华绒鳌蟹养殖,与养殖专业户合作,对湖边草滩,低洼地,按照特种水产生产的需求,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指前镇后渎村的朱发才积极开发整理土地350亩,近几年养殖中华绒鳌蟹亩均效益达3000元,年收入近百万元。一流的土地整理工程,发展了一流水产业,全市示范推广“631”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达7万亩,大幅度提高中华绒鳌蟹的综合经济效益,儒林镇河蟹养殖区被农业部命名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中华绒鳌蟹被国宾馆选为专供食品。2006年全市水产业总量超过4万吨,实现产值9.5亿元,成为全省渔蟹先进县市。
土地整理促进了花卉苗木的发展
金坛市域范围内有不少闲散、破碎、水源缺乏的未利用旱地和山地,经过科学论证,旱地和山地土壤干燥,其结构和酸碱度比较适宜花卉、苗木生长。茅山老区薛埠镇的高庄村、东窑村、上阮村、方麓村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冬春空闲,组织大型推土机12台、挖掘机8台以及相关的劳动力,对该区域的未利用地实施土地整理,投入整理资金800多万元,开发花卉、苗木基地1.3万亩。2006年,全市花卉苗木产值突破了2亿元。
土地整理改变了传统的种桑养蚕方式,为蚕农增收广辟途径
2002年以来,金坛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晨风集团,大力实施种桑养蚕,服装生产一条龙战略。市国土部门积极与晨风集团联手开展千亩桑园农田土地整理,先后实施河头中塘村、白塔联丰等村的桑园基地建设。整理土地面积6500多亩。整理后的桑园,沟渠配套、道路畅通,蚕农推行了现代化田间工棚套养新技术,不仅节省大量的劳力,而且实现了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明显提升。庄六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