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双重推动,蒙自石榴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高度
● 现代农业开发促使蒙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 新技术开发成为蒙自农业产业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枇杷硕果满枝头
老外都夸石榴甜
现在光顾“中国石榴之乡”蒙自,依然可以到果园里采摘到新鲜饱满的石榴。近两年,通过套膜袋技术,蒙自石榴挂果期延长了两个月,即便到了12月份依然有不少挂在枝头。
套膜袋技术有效改善了石榴的果实外观,使石榴生长得更加丰盈饱满,也免去了果农剔除石榴顶部绒毛避免裂果之累。套膜袋技术只是蒙自发展现代农业中微不足道的点滴,但蒙自石榴却由此获得了颇为可观的经济效益。“采收期延长了两个月,蒙自石榴就可以更加从容地走向市场,大大降低了集中上市可能带来的滥价风险。”蒙自县农业局局长赵志斌说。
2003年,蒙自制定了针对种植业产业化发展的“8512”工程规划,并于2004年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在5年内将优质稻、烤烟、蔬菜、甘蔗、葡萄、蚕桑、大枇杷、小红枣8个产业发展到5万亩,石榴产业发展到12万亩。
自“8512”工程全面实施推进以来,蒙自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蚕桑等为主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群,并通过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畅通信息渠道、龙头企业培植等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蒙自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蒙自石榴俏走市场
2007年11月9日下午,新安所镇大兴村委会小红寨村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18名瑞士游客组成的观光考察团。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游客一边品尝石榴,一边连连点头,不住地夸“GOOD”。不过,村民王乔芬可顾不上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她正忙着帮榨汁厂收购石榴裂果。榨汁厂由蒙自县石榴专业合作社创办,负责石榴裂果到果汁的初加工。很快,裂嘴的石榴在她身边堆成了一座小山。“有这么多裂开的石榴啊?”记者问。“不多,套膜袋后裂果比例下降了很多,比以前好多啦。”王乔芬一边弯着腰忙个不停,一边和记者搭话。而这会儿,刚从石榴园里回来的张济林正在自家院里逗一岁多的女儿玩。张济林是小寨村的石榴种植大户,10多年前承包了30亩地,全部栽上了石榴树。小红寨石榴是蒙自县3个获得无公害石榴认证点之一,亩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这让记者理解了张济林为什么舍得花16万元修建了漂亮的新房。
1995年,小红寨年人均收入仅有800元;2005年的时候,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8800元。村支书周明说,这都是因为这些年政策好,大伙靠石榴翻了身,特别是2003年开始实行标准化种植后,收入更是大幅增长。
蒙自石榴种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近些年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农户投资经营的方针,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政策,石榴已成为蒙自的名优特果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跃居全国首位,产量占全国石榴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产值近3亿元。
2003年,蒙自开始实施石榴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制定了《蒙自石榴综合标准》,从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摘、分级包装等11个方面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始了蒙自石榴无公害生产之旅。现在,共有新安所、文澜和草坝3个镇11个自然村实施1.5万亩石榴标准化示范园。无公害生产给果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6年,石榴标准化示范区域已达3个乡镇12个自然村,面积1.5万亩,产量突破3万吨,产值达1.06亿元,平均亩产值达7000多元。小红寨全村78户296亩无公害石榴更是亩均产值突破万元,是未进行标准化生产前的两倍。
示范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将蒙自石榴产业推上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前沿,也赋予了石榴产业化经营强大的发展后劲。蒙自县委、县政府乘胜出击,通过一系式措施提高石榴的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除每年积极组织举办“中国蒙自石榴节”有关活动,蒙自还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参加各级各地举办的交易会、农博会、农展会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蒙自石榴荣获了各种殊荣。
与此同时,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也在蒙自石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生动实践。2006年5月,以石榴种植、销售农户为主体的蒙自县石榴产销联合社成立。现在,联合社注册的“蒙生”甜石榴已在全国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越南及东南亚市场建立了稳定的石榴销售点,一个庞大的石榴销售网络正在形成。
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双重作用下,蒙自石榴产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现代农业风生水起
在文澜镇余家寨村委会办公室找到梁秀华主任时,她执意要我们去村里的示范果园里看看。9月份果园里的石榴采收后,梁秀华买了4000只鸡苗放到石榴地里,开始了立体养殖的新尝试。经过两个月的生长,鸡苗已经长到半大。“石榴采收后,地会闲置很长时间,现在地里养鸡,肥了土地,鸡也长得壮实,且不容易生病、鸡肉的味道更香,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现在不是一直提倡发展现代农业嘛,我们这立体养殖也算吧!”梁秀华笑着说。
采访中,关于现代农业,农民朋友总会理解为自己生产过程中亲身接触到的让他们“开窍”和增收的点点滴滴。在草坝镇草坝村村民普仕华看来,自己种植大棚甜瓜也是在发展现代农业。
2005年,蒙自在草坝镇投资362万元实施了优质稻、菜、水果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以前只是用来种植水稻的土地上修建起了一排排现代化的钢混大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后,普仕华一年四季都在大棚里种植瓜菜,单是一棚甜瓜的纯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这让这个老实的庄稼汉对现代农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好感。
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农业大县和重要粮食基地。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县来说,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必须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只有这样,农业现代化才会具备坚实的基础。
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截至目前,蒙自全县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个,完成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个,共修建沟渠、道路100多公里。
冷泉镇蚕桑产业化经营项目是蒙自众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一项。经过几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冷泉镇的蚕桑种植业由发展之初的8亩发展到1.7万亩,年产鲜茧3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480万元,新增利税201万元,带动4400户农户增收360万元。昔日增收困难的山区乡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种植蚕桑,竟也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农业综合开发当然只是蒙自发展现代农业的举措之一。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蒙自还加大了特色产业扶持力度,通过购机补贴改善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并着力加强了新技术开发与推广使用。每年,蒙自都抽调县级农业骨干,下驻到11个乡镇,配合乡镇农业科技人中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以及杂交玉米丰产示范以及优质稻等农业增产技术推广。
现代农业开发带给蒙自农业发展的直接效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12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8%以上,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在现代农业推进过程中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在“8512”工程构建的农业产业群中,水果产业是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将石榴、大枇杷、小红枣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蒙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现已发展到20.8万亩,2006年,实现产量12.865万吨,总产值3.2亿元。
蒙自种植枇杷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其面积、产量、产值在蒙自县水果产业中居第2位。2004年至2006年,累计产量9700.25吨,实现产值8926.25万元。扩大种植规模的基础上,蒙自重点在品种改良、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并根据优势产业发展实际,将大枇杷基地向山区转移,带动了山区农民致富。
蒙自小红枣成熟于每年的七八月份,不仅比省外的枣品提早50天左右上市,而且风味、品质俱佳,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在积极协调和产业发展服务工作的同时,蒙自还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小红枣正在成为蒙自的又一特色农产品品牌。
纵观蒙自的水果产业化发展实践之路,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农业现代化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借助新技术推广和应用,蒙自的优质稻、优质烤烟、和优质蔬菜基地建设也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蒙自县种植的优质稻品种主要是“云恢290”、“滇屯502”和红优系列。针对优质稻品种退化,产量和品质下降的现状,蒙自从省农科院收集到“云恢290”原种2公斤,在草坝农场进行扩繁,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有大批筛选出的优质稻一级种子进入扩繁田,使全县的优质稻种植面积得到了稳定,并有效地增加了产量和收入。2004年至2006年,全县累计种植优质稻15.34万亩,3年来共为农民增加纯收入4443.87万元。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蒙自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各类农村经纪人、中介组织和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目前,全县已经成立农业专业协会100余个,会员达5000人,建立龙头企业31户,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由于今年雨水多,文澜镇果农张发明的3亩多小红枣今年的收成较去年有所减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明年的好收成满怀期待:有了县里的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农业新科技,收成总会越来越好。而这,也代表了眼下蒙自许多农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