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鄱大地实施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体现着国家提升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期望与强推力。
2004至2007年推进的一期项目建设,江西已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71个,项目总投资4.86亿元;一期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为全省粮食生产连续4年超历史,农民收入连续3年较快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
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低产田变成标准田
抚州市临川区温泉镇六岭村现在的水田是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由“望天收”的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标准田。今年,全村1300亩水田单产由以往的200多公斤增至500公斤,亩增收入400多元。
在上高县泗溪镇床里村,水、田、路综合治理和水利综合配套建设面貌一新,1000亩中低产田已改建成标准粮田,今年为农民增收30万元。3年来,上高优粮工程项目区年均为全县增产粮食1.5万吨,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2004年,江西国家优粮工程项目正式启动之后,省农业部门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的要求,整体推进包括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建设。在樟树、临川、余干等地,记者看到,项目区塘坝等水源及其配套设施齐全,排灌渠成网络状分布,机耕道宽敞,田间道路平整,粮田都改造成了方方正正的井田型。省农业厅负责人告诉记者,标准粮田的建设,全省优粮工程项目区地力提高了0.5~1个等级,粮食平均每亩增产在150公斤以上。
良种长出优质稻,监测预警防灾减灾,产生“1+1>2”效应
鄱阳县古县渡镇古井村农民程永镇,从装粮的蛇皮袋里抓出一把金色的“丰两优”晚谷高兴地说:“今年,我租赁的1100亩农田全部改种优质稻,全年亩产不仅比常规品种增了200多公斤,而且优质稻卖价高,每50公斤卖到了80多元,除去成本,今年种粮纯收入可达50多万元。”
随着良种繁育项目的推进,江西兴建了上高、高安、临川、新建、余干、吉水、南昌等7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同时,上饶、吉安、南昌和省级4个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也已建成,进一步推进了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综合生产能力、种子加工能力、种子储藏能力得到了提升。据测算,良种覆盖率较项目实施前提高了4至5个百分点;良种科技贡献率提高了1至2个百分点;优质品率提高了2至3个百分点;新增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以上。
水稻优质率的提高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产生了良种覆盖率骤增和减少病虫害损失的“1+1>2”效应。樟树市大桥镇街办土塘村村民杨春苟告诉记者,今年,虽然早中晚稻稻飞虱等病虫害较重,但由于市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预报早,防治措施有效,及时扑灭了病虫害,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
2005年以来,随着11个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立,全省重大生物灾害预警与扑灭机制建立起来,水稻病虫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入户率和防灾减灾能力随之大幅度提升。3年来,全省“虫口夺粮”110多亿公斤,为江西粮食生产连年创新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告别“三弯腰”,延伸产业链条,“催生”出粮食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自古以来,耕田、插秧、收割是农民最怕的‘三弯腰’,如今好了,我买了1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3台手扶拖拉机,还有旋耕机,实现了机械化种粮,作田轻松了!”高安市荷岭镇院前村种粮大户李香林笑逐颜开。这是江西通过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4年来,11个项目县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35%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每亩降低收获损失率7个百分点,减少成本70元。同时,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县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1150台,仅此一项就增加农机从业人员4500多人。项目县年均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达到400多台,年均实现跨区收入560多万元,比项目实施前增长21.4%。
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仓库前卖粮的车辆排成了一条长龙。公司负责人指着仓库里堆成小山似的优质稻点头赞许,他们借上高县被列入优粮工程的东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7万多亩优质粮基地,实现了生产方式从粗放传统型向集约现代型的根本转变。
为提升粮食生产效益,项目县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组成粮食生产加工链,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粮食产业向加工领域延伸。据不完全统计,11个项目县引导91个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公司+基地”、“基地连农户”等形式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粮食350.42万亩,带动农户53.95万户。
国家优粮工种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使江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拥有了新的翅膀。随着优粮工程第二期的实施,赣鄱粮仓定会更加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