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迈向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解决温饱问题向建设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因此,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展望未来美好蓝图,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建设、发展、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明方向、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促进农民全面小康,特制定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扎实推进规划目标的落实,呈现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1、粮油生产恢复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面积扩大,单产提高,季季增产,总产增加。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05万亩,总产46万吨;油料播种面积24万亩,总产6.8万吨,比2000年增加0.6万吨。粮油生产呈现出自2002年以来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双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295公斤,实现了常年粮食供需平衡,丰年略有盈余的目标。
2、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随着国家“三补一免”政策的落实、粮油全面增产、打工收入增加等多种增收因素的影响,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1亿元、874元,年均增长率6.2%、5.4%,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8%,呈现出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现金收入健康、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3、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2003年全市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总负担由改革前的126元减至62元,减幅达51%;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2005年又降低了3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农业生产的“零税赋时代”。
4、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农村经济中,以种养业为主的传统、单一经济结构被打破,种养、加工、运销、建筑建材、商饮服务、打工经济等全方位发展。在种植业内部,单一的粮油经济被优势特色产业取代,养殖小区发展势头强劲,优势产品板块已具雏形。
5、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5万亩。建成生态家园8000户,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共有机井1.93万眼,单井保浇面积63.3亩,新修、维修水利设施7595处,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800万元,基本农田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5万亩。可通达汽车的村数达到500多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9.2%。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由于收入的大幅增加,农村消费出现突破性增长,农民吃穿住用的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0多平方米,100%的村通了固定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市25个乡镇办,500多个村开通了闭路电视,占全市总村数的99%。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农民增收的亮点不多,渠道不宽,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与全省的平均值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我市耕地资源潜力有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与现实需求的差距大,抗灾能力不强;农业新技术的突破难度大,普及应用率不高。
3、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如何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兴办村内公益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等,还需要不断探索。
4、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二、三产业发展不够。二是在第一产业中传统产业的比重较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经济地位尚未凸现出来。三是加工业发展滞后,对一、三产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拉动力。
二、“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技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及生产基地认证步伐,推动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不断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协调、生态和谐、民生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重点在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林果等优势主导产业上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格局。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农林牧渔业产值力争达到83亿元,年递增5.7%。
1、种植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80%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稳定在7.5万吨上下,种植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左右。
2、畜牧业。扩大饲养量,提高存栏率,力争到“十一五”末,猪存栏达到123.8万头,年均增2.4%;牛13.5万头,年均增长4.8%;羊40万只,年均增长1%;家禽1325万只,年均增长1.5%;禽蛋产量11万吨,年均增长1%,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
3、林果业。重点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高档苗木花卉面积6.5万亩左右;大力推广果树的高接换头、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绿色特种果品生产,林果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左右;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25%以上。
4、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0元以上,年均递增7%左右,其中,农民现金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33万人以上,年均递增6%左右,务工收入6亿元,年均递增6.7%左右。
三、“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三大特色产业,做足“农内”、“农外”两篇文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导的种植业
首先是大力开发和提高蔬菜产业。以开发和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为重点,全市70万亩蔬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
一是发展规模。以棚室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留早、清风店、大鹿庄、杨家庄、南城区等乡镇绿色棚室生产区,设施面积达到35万亩左右。
二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以耐贮运型、出口型品种为重点,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进一步打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市场。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与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对接,以“天冠”、“中州绿”、“丁绿”、“晓启”等四个知名品牌为龙头,争创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第一市。其次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按照绿色产品标准,推广专用小麦、优质玉米品种,建设优质小杂粮基地,并力争提高单产,提高品质。粮食总产量保持在60万吨左右。
(二)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畜牧业
本着突出主导、发展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以奶牛养殖为主导的绿色畜牧业,稳步发展绿色蛋禽业,强力推进奶牛的养殖规模。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即奶牛基地、养猪基地、肉牛基地,无规定疫病区。
1、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依托伊利、三鹿等大集团,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在号头庄乡、叮咛店镇、高蓬镇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全市500头左右奶牛养殖小区达到150个以上,其中30个达到标准化小区水平,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2万头左右,年产鲜奶达到40万吨左右。
2、建设养猪基地。在李亲顾镇、明月店镇、周村乡建设冀合白猪等优质品猪养殖基地。新建冀合白猪养殖基地20个以上,全市冀合白猪等瘦肉型猪出栏达到139.16万头左右,优质品率达到95%以上。
3、建设肉牛基地。在怀德营、东牛村、西牛村、唐家庄等回民村建设食草型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出栏达到22万头左右。
4、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全市大多数畜产品达到出口标准,畜产品出口创汇率达到20%以上。
(三)发展以优质苗木栽培为主导的林果业
本着面积调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大辛庄苗木花卉基地为主导的优质苗木花卉产业。苗木花卉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林果面积要达到95%以上。推广高接换头、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定州鸭梨提质增效工程;组织新品种的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发展特种果品;根据市场需求,在大辛庄、东亭、高蓬等乡镇发展耐寒、耐热、抗病虫、抗风沙苗木和花卉新品种。
(四)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结构。到2010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左右。
2、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改革改制改造,推动龙头企业完善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品牌,提高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联结,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新宗食品有限公司、黄家营葡萄酒庄、国富绿源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到2010年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左右。
3、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培植一批能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加工、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龙头企业。积极借鉴伊利液态奶、珠江啤酒的成功经验,到2010年外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3-5家。
(五)发展以产加销为主导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积极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组建形式上由种养大户、专业市场或运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并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让农民真正享受专业经济协会的收益分配权。以大鹿庄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为重点,到2010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家。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户、经纪人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农副产品流通。
(六)发展以专业市场为主导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促进发展农产品销售。
二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以西关蔬菜批发市场、东关鲜活农产品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到2010年农贸市场达到80多个,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与超市对接,通过产销直接见面,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5-8个。
三是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四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七)发展以农民增收为主导的效益农业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认真实施“龙头、品牌、基地”三大战略,致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效益农业发展,走出一条以市场带动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富民增效之路。以发展效益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要抓结构调整。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大棚蔬菜、畜牧业、花卉苗木。
二要抓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拓宽农业产业化投入渠道,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切实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大户在“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促使土地使用权向经营大户、效益项目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三要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各种必要的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要抓生产基地。以辛兴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快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参照工业园区建设思路,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从平面式向立体式推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门路。
五要抓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和生产条件。
六要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失地农民和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模式
1、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抓住国家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利时机,提高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联合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加强对农业增产增收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3、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重点在综合技术上抓优化,关键技术上抓量化,操作技术上抓简化,把增产增收技术落产到田块、落实到农户。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用好国家农机补贴资金,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加快农机化新农具、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农机化由产中的田间作业向产后的收藏、加工、储运作业发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和农民收入。
5、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并按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加快标准化进程。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农作物100%实现无公害生产。
四、对策与措施
(一)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根本上要靠农民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关键在于抓好政策落实。
一是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政策。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最根本的就是要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最紧迫的就是要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需要的是降低城市门槛,在政策和体制上保护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粮食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确保公益性项目和重点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积极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对农村、农业及相关行业的贷款比重。
三是落实农村土地延包政策。认真做好确权确地工作,依法完善农村土地延包关系,依法、按政策确权、确地到农户,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流转的路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继续鼓励和发展种粮大户,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政策,重点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体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和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强化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的议事程序、范围、标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的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方法,探索防止转嫁负担的管理体系。
三是稳妥推进农业企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市场运作、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保持稳定”的要求,深化农业企业改革,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社会职能剥离和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农业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活力,加快发展。
四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化解村级债务90%以上。
(三)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新时期农村工作领导水平。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注重解决关系农村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基础性的矛盾和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农业基础是否加强、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是否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是切实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是落实好“四权”:即决策权,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实行民主决策;知情权,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推进村务事项从结果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参与权,健全制度,从机制上规范村干部和少数人的行为,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群众参与权的落实;监督权,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监督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大干部要自觉由管理农民转向服务农民,善于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办法做工作,自觉克服和抵制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脚踏实地为群众谋福利。
四是切实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关心群众利益,不侵占、截留群众的政策实惠。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依法行政,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不做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不搞超越群众承受能力的建设,善于引导、教育群众正确对待社会矛盾和问题,及时合理化解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