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疆巩留县:五项措施促2008年农机化发展
2007-12-20   来源:华夏农机网   

  贴息的妙用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加工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对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省调整了支农支出结构,筹措资金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专项,目的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层次上水平。2005年以来,共安排财政贴息专项资金3.5亿元,用于支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为充分发挥贴息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制定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机制。一是专家评审机制,二是部门配合机制,三是监督保障机制,确保贴息资金专款专用。据统计,2005―2007年,财政贴息资金共支持180多个重点龙头企业和近千个牧业小区建设,拉动各类银行贷款125.8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381亿元。

  抓住三个基地建设

  在重点支持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各级财政立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综合效益,突出抓了三个基地建设:一是建设优质粮食基地。按照向粮食主产县倾斜的原则,在27个商品粮食基地县,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了11个大中型灌区的配套节水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除涝面积9万亩,建成了一批产量稳定、品质优良的粮食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精品牧业基地。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面对畜禽散养户不断减少,牧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财政支持重点放在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上来,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重点投向牧业小区和规模饲养场(户)建设,建成规模化牧业小区2137个,初步形成了肉牛、生猪、奶牛、肉鸡、蛋鸡等一批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建设特产品基地。“十五”以来,投入资金7.4亿元,围绕东部山区特产资源开发,重点扶持特产基地建设和加工技术改造。目前,吉林省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产量居全国第一,中药材GAP基地位居全国第二。

  企业活了

  经过几年的贴息扶持,吉林省龙头企业和基地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玉米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猪牛禽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以参茸、中药材等为主的特产品加工,都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已有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1980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6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7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达到14户。吉林长春的大成集团玉米加工能力达3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达100万头,2006年屠宰肉牛38万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吉林敖东、通化东宝、吉林华正等龙头企业也都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

  一步活 步步活

  财政贴息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加快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吉林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进程:

  解决“卖粮难”的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了粮食转化能力。2006年,吉林省玉米加工量达801万吨,水稻和大豆加工量分别达到290万吨和125万吨。粮食加工量约占总产量的48%,比2000年增加326万吨,增长36.6%。打破了卖粮难的瓶颈制约,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

  促进农民多元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吉林省粮食一枝独秀、玉米包揽天下的局面,也走出了一条粮食、牧业、特产业、加工业、劳务经济多路并进,多元增收的路子。到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641元,其中农业收入2061元,比2003年下降37.6%;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收入达到352.6元,比2003年增长89%。

  拉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迅速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到2006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260亿元,占全省GDP的26%。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大多集中在县域,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加快县域突破步伐的重要支撑力量。据统计,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县域GDP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财政收入增长26.5%,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门路,重点加工龙头项目不仅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也是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2006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59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25%左右。

  为开展农业保险注入启动资金

  上世纪80年代初,保险部门相继开展了不同险种的农业保险业务,由于农业的弱质属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制约,造成了保险企业超赔严重,经营亏损,各保险公司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领域。从1996年至2004年吉林省农业保险业务几乎一片空白。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家庭经营规模小、抗御自然风险能力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因灾减产减收,致贫返贫时有发生。吉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组建了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并由省财政注入启动资金5000万元,确保了公司业务向农村经济领域扩展延伸。

  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补贴

  为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省财政在本级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整合挖潜,连续两年筹集1700多万元资金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实行补贴。2005―2006年,在全省13个县(市)、4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办了玉米、水稻、烟叶、草莓、奶牛、生猪、种猪、肉食鸡和梅花鹿等9个种养业品种的保险试点,共承保农作物150多万亩、畜禽8000多万头(只),总保险金额14.5亿元,总保费4989万元。为近30万农户提供了保险保障,农民户均保险金额4800元,户均保费166元。省财政为参保农民提供了40%-60%的保费补贴,大大减轻了参保农民的保费压力,解决了农民投保能力低的问题。这两年,吉林省遭受了较为严重的风、水、雹等自然灾害,全省有40个县(市)、281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尤为严重,玉米、烟叶、草莓遭受水灾和冰雹侵袭,大面积绝收。通过农业保险,共为5万农户理赔2600多万元。

  2007年,吉林省被确定为全国6个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之一,省财政选择27个产粮大县、171万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试点。通过压缩建设性投入和办公支出,整合支农资金和救灾资金等办法。在保证财政部规定的25%保费补贴基础上,省财政又为县级财政和农民承担了25%的保费补贴。使173万公顷玉米、20万公顷水稻、4万公顷大豆有了保险保障,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占参保县(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8%。总保障水平61亿元,总保费5.9亿元,其中省财政为农民补贴保费2.96亿元,这是吉林省开展农业保险以来保险面最大、参保农户最多的一年。针对今年5月以来全国性的生猪生产滑波,猪肉市场供求紧张、价格上涨的严峻形势,省财政对77.5万头能繁母猪实行养殖保险补贴,为90万养殖户提供736万元能繁母猪补贴。

  为农业生产建立保险体系

  为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保险,省财政创新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将事后的灾害补偿和灾害发生前的减灾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有限资金向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的地区倾斜,整合农业防汛抗旱、畜禽疫病防控等抗灾减灾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支持参保农作物的抗旱增雨;200万元用于防雹增雨。为降低参保畜禽的死亡率,省财政对参加保险的生猪、奶牛和梅花鹿提供多种免费疫苗;积极探索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参保农作物的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灾害损失。

  对保险公司经营实行补贴

  考虑到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经营费用高、风险大,为减轻农业保险公司经营负担,确保农业保险工作高效有序正常运行,吉林省财政每年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农业保险经营费用补贴资金。近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拨付农业保险补贴3.7亿元,促进了公司业务领域不断扩大、险种不断增加,农民受益面逐年上升。

  吉林省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土质肥沃集中连片,非常适宜农业机械化耕作,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焕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450亿斤和500亿斤几个台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主产区的积极作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粮食主产区必须面对和解答的紧迫课题。针对家庭经营分散化、规模小、种植品种差异大、土地资源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的实际,考虑到家庭承包经营后大部分农机站解体,农机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作用逐步弱化,农民迫切需要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渴望通过规模经营把自己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开辟新的增收致富门路。他们一方面在科研育种、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农机农艺结合、统一耕作、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探索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从2002年开始省财政不断加大农机化建设投入,把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投向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选择粮食主产县(市)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投入各类农业开发资金2.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8亿元,自筹资金0.7亿元,购置大中型农用动力机械348台(套),配套农机具1086台(件),在23个县34个乡建设37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覆盖耕地1.31万公顷。采取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耕作、统一田间管理的作法,把过去一家一户分散耕种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优势;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种同一品种、打一个品牌,组成团队闯市场,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家庭经营积极性和规模经营优越性的有机统一,在不改变家庭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了耕作制度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了比较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按照国家总体要求,提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水平

  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农机化建设投入力度。吉林省在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财政部的支持,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2005年申报国家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正式立项启动,并于2007年召开了中部粮食主产区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仪式,结合吉林实际,在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5个县市,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2007年总投资4.6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6亿元,省财政投资1亿元,农民自筹2亿元,示范面积200万亩,扶持农机合作组织500个。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扶持、省级配套和农民自筹的投资办法,以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自筹能力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为建设主体,以农机化服务为纽带,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投资者连接起来,有效的整合土地、资金、农机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形成先进技术与先进机具相配套的农机化耕作技术体系。规划到2010年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总投入23亿元,建设1000万亩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辐射带动1000万亩,实现2000万亩玉米、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实现粮食增产25亿斤;节本增效25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个;示范区内60%的耕地由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农机化投入的示范放大效应开始显现

  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从试点到全面启动,历时5年多来得到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到2006年农机化示范区已经扩展到全省23个县(市、区)的34个乡镇41个村,项目示范覆盖耕地面积20万亩,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效。

  一是打破了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充分挖掘了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通过全程农机化耕作,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斤。

  二是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测算,示范区玉米公顷成本平均为3118元,斤粮成本平均为0.21元,比全省平均玉米生产成本降低0.12元。农机化示范区种粮农民因增产增收,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

  三是推进了规模经营,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农机化示范区通过“五统一”的方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配套服务。在适宜农机作业的土地上推进规模经营,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民非农化进程。榆树市先锋乡民权村,有耕地1630公顷,6195口人。由于实行全程机械化耕作,大批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全村有2200多人外出打工,占劳动力总数2/3以上,每年劳务收入2340万元,人均2100元。

  四是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机化示范区以农机服务为牵引,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增强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近年来,吉林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在组织经营、协调产销、开拓市场、维权保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抓住这个苗头各级财政在示范区建设中有重点有选择地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帮助他们完善设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千安县所子镇则字村以农机合作社为中介,集中全村700公顷土地,按照全程农机化耕作方式,为天井食品公司生产糯米,较好地解决了结构调整、品牌培育、市场开发等问题,仅此一项入社农户比分散农户增收20%以上。

  地处粮食主产区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农业比重大,结构不合理,财政比较困难。尽管近几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00多亿元,但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支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使用分散,效益不高,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势在必行。为尽快扭转局面,省财政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本着积极稳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逐渐推开的原则,先从财政系统内部入手,逐步向有关部门拓展;先从省级开始,然后延伸到县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工作,在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喜人成效。

  主要作法:实施“3311工程”,在四个层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投向整合――确定财政支农三项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确立了“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将农业处管理的各类支农专项和农发办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整合起来,打捆使用,集中投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和村镇建设三个方面,也称“财政支农三项工程”。采取先编“笼子”后装“鸟”的做法,通过专项资金的投向整合,有效促进具体支农项目的资金整合。

  区位整合――打造“三个经济示范带”。按照全省东、中、西农业资源禀赋和区域性差异,省财政确定重点打造三个经济示范带,即在东部山区打造“长白山特产旅游经济示范带”、在中部粮食主产区打造“农业机械化经济示范带”、西部半农半牧区打造“畜牧产业经济示范带”。采取以“项目区规划为先、专项资金跟进”的做法,通过对重点示范项目的整合,推进示范带项目资金的整合。

  带动整合――建立“一项引导整合机制”。在保持现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支持农业保险、民办公助等方式,吸引和带动银行、企业、个人及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凝聚放大功能,从而实现有机整合财政外资金投向农业的作用。

  县级整合――实现“一项县级试点突破”。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县(市)进行县级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全县“一盘棋”,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力争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自下而上的整合资金方式,真正做到“用规划统一项目,用项目整合资金”的目的。

  主要成效: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省财政按照整合财政支农资金“3311”工程实施方案,首先从财政内部管理的农业财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水利建设基金的整合开始入手,取得经验后选择有代表性的5个县市进行资金整合试点,其中德惠临江2个县市是国家级试点。经过几年实践,在六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业机械化试点初见成效。从2002年起,省财政以农发资金投入为主,农业财政资金配套跟进为辅,在粮食主产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在21个县(市)的33个乡镇开展全程农业机械化项目试点,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效果比较明显。榆树市的农业机械化项目区每公顷成本3691元,比人工种植降低成本1080元,斤粮成本0.21元,已经接近美国的生产水平,农民年均纯收入4523元,比非项目区农民高1000多元。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2002年以来,整合投入农业财政资金2.1亿元,农发资金7.5亿元,重点支持那些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拉动效应的重点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断向优势产业聚集。2006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已经成为吉林省与汽车、石化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村镇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2-2005年,省财政统筹农业财政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采取着眼小康,定位示范,财政资金引导,社会齐抓共建的办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3亿多元,建设45个小康示范村,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主导产业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此后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白山旅游经济带建设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吉林经济潜力较大的增长点,考虑到资金和财力所限,“十五”期间重点打造东部长白山特产旅游经济带。几年来,省财政把每年支持安图县的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建设、教育、文化等各类专项资金整合起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7.6亿元,将长白山旅游沿线36个村屯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为20个。目前,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旅游、中药材、特产业经济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成为长白山旅游沿线的亮点和黄金通道。

  资金整合试点县效果明显。从德惠临江2个国家级试点看,共整合资金20.5亿元,其中,整合财政部门资金2亿元,整合部门资金4109.2万元,带动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资金投入18.1亿元,有利地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改善了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6770-1.html

标签:农机 发展 措施

上一篇:中宣部等14部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下一篇: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召开 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支农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