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我重点汇报三方面情况。
一、关于20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今年,各地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实现连续4年增产,单产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棉花总产首次突破700万吨,糖料、蔬菜、水果产量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生猪生产扭转一度下滑的趋势,从9月份开始逐步得到恢复,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数量稳定增长;奶业生产从第四季度开始,养殖效益回升,养殖户积极性提高。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增长1.0%;禽蛋产量增长2.9%;奶类增长10.5%;水产品增长3%。农垦经济、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持续增长。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总量充足,品种丰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优质率进一步提高,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
(二)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四年较快增长,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连续四年增幅超过6%。从前三季度看,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长19.8%;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人均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
(三)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高技术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应用推广步伐明显加快,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覆盖范围明显扩大。二是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中型灌区“两改一提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继续推进,预计可解决3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工作稳步开展,预计全年可超额完成30万公里的目标。三是农村沼气项目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近两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900多万户,新建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3200多处;在贫困地区积极推广太阳灶、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和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000多个。四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农业信息建设“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进展顺利,渔船安全节能技术装备加快普及。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明显减少,重大植物病虫害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四)耕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耕地数量快速下降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大中央政府对新增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把确保18亿亩耕地目标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切实把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全面启动116个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开展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逐步建立健全土壤农化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中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资金166.7亿元,土地开发整理总规模1170万亩,新增耕地105万亩。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坚决打击“以租代征”、“擅自扩区设区”、“未批先占先用”等行为,坚决纠正土地承包和征占土地中存在的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土地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格土地征占用监督管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监管,建立征地补偿费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项审计及财务公开制度。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五)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深入实施,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得到减轻,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2448个县(市、区),占全国总县数的86%,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7.3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文化资源面向“三农”的节目时间、影片和版面逐步增加,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开,全国2777个涉农县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加,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面向“三农”的各种收费得到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社会治安继续好转,群体事件和恶性案件明显减少。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六)农业法制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新制定或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动物防疫法等多部涉农法律相继实施,兽药管理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多部行政法规和规章颁布,农业法规规章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全面完成,各级农业部门和各有关方面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依法行政,农业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维护农民权益、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七)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增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不断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启动实施。农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积极进展,农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迈出较大步伐,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开始试点,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加大投入、合力推进的结果;也是各级涉农部门干部职工和亿万农民群众扎实工作、勇于拼搏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压力加大。我国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供给得到保障,但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的压力加大、结构平衡的难度增大、质量提升的任务艰巨。从需求看,我国人口持续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流动,一些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农产品消费者,全社会对农产品特别是植物油、肉蛋奶的需求处于持续快速增长阶段。从资源和气候条件看,耕地面积减少,淡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影响。受成本增加、效益递减、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制约,依靠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来提高农业产量的难度很大。从世界供求形势看,近年来全球粮食、油料、奶制品等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减产,库存下降,加上石油涨价引发的生产成本上升,一些国家生物质能源快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全球农产品供求关系持续偏紧,价格全面上扬。世界农产品供求及价格形势传导到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供求也产生一定影响。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虽然近几年农民收入走出低谷,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6年的3.28∶1,绝对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同时,地区之间农民纯收入差距也较大。从增收来源看,一方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另一方面,农民新的就业增收门路不多,工资性收入增长潜力同样有限。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8%,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30和40个百分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依然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逐步转移,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国家对“三农”投入总量增长,但直接投入农业的资金仍然不足,资金比较分散,金融信贷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还不高。同时,化肥和农药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不可忽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总的看,新农村建设整体健康开展、扎实推进,但也有个别地方不从实际出发,缺乏统一规划,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甚至搞形象工程,出现侵占耕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
二、关于2007年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情况
2007年,中央继续稳定完善加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全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801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大力扶持生猪、牛奶、油料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为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共安排资金513.6亿元,继续加强和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制定和公布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适时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安排资金,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继续组织实施种子、植保和粮食丰产科技等工程。针对生猪、牛奶、油料等农产品供求关系新变化,今年国务院及时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幅度增加投入,促进“菜篮子”农产品稳定发展。为扶持生猪生产发展,出台促进生猪生产发展意见,安排107.9亿元扶持资金,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启动母猪政策性保险,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落实生猪养殖大县奖励政策,全面落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强制免疫疫苗补贴,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为扶持奶业生产发展,出台扶持奶业生产发展意见,重点对优质后备奶牛给予补贴,对疫病奶牛强制扑杀给予补偿,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信贷支持。为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出台促进油料生产发展意见,扩大大豆良种补贴规模,设立油菜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油料生产基地建设,开展油料作物保险试点工作,促进油料产业化经营,加强油料作物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市场调控。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积极性,继续对财政困难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加快改变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的现状,今年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投资达620亿元,比上年增加90多亿元。一是加快耕地质量及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中部地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同时,继续增加投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推进市场信息体系,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加强农村“三电合一”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9%以上。三是加强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64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继续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安排资金415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截至11月底,全社会已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673亿元。四是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安排资金25亿元支持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实施西北地区百万太阳灶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水电能源开发的信贷支持。五是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完善退耕还林(草)政策;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加强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开展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转基因重大专项工程,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农业948计划、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实施的范围和规模。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大幅度增加运行经费和科研项目投入,积极推进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星火计划,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积极推广农业节能减排十大技术。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模,提高农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增加“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和科技推广,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
(四)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力度。一是大幅度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推进“少生快富”工程,推动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三是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支持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同时,安排资金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建设。四是全面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30亿元,推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推进农村五保户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转变。五是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全年安排扶贫资金161亿元(含以工代赈资金45亿元);启动2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五)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邮政储蓄改革,引导和推动农村小额贷款和保险试点。积极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开展重要农产品保费补贴试点。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行补贴,支持洞庭湖等大湖区农民负担综合改革。继续清理和规范面向“三农”的各种收费项目,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业排灌水电、农机监理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落实关于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
在中央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各地区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出台地方支持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排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主要任务。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要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力争实现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构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重点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2008年将继续坚持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应主要用于“三农”。二是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完善粮食直补,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扶持粮、油、生猪和奶牛生产,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三是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通过优化农业结构、节约成本、减轻生产性负担、促进非农就业、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二)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立足国内发展生产,统筹协调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核心产区,着力开发粮食后备产区,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认真落实支持生猪、奶业、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恢复扩大油料种植面积,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依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和“一村一品”。合理调控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切实保障务农收益。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的环境,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加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务农和就业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全面强化农业基础。加强农田水利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区配套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变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的状况。加快完成大中型水库改造,推进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五)加强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法严格管理农村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禁止和严肃查处“以租代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引导农村集约节约用地,切实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继续加大土地复垦和开发整理力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大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生态修复。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发展。
(六)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取得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新进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良种、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切实搞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七)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继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加快推进村庄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程。
(八)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切实改善金融保险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服务。妥善清理化解乡村债务,重点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债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吴邦国委员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农”工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和“三农”工作监督,为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监督工作,提出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下大气力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等方面的建议,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大代表在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研究落实。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部署,在全国人大监督下,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008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