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的四年,是我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四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构想,积极探索加快浮梁发展新路,着力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五”计划全面超额完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创立了“争先创优、攻坚破难、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的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精神,为全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22.3亿元,增长12.0%,比2002年增长51.2%,年均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1005美元。财政总收入14816万元,增长36.1%,比2002年增长71.56%,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318万元,增长46.81%,比2002年增长71.97%。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我县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1亿元,增长15%,比2002年增长68.0%,年均增长1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为4.23亿元、9.75亿元和715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6%、33.6%和48.8%,比2002年分别增长165.2%、321.1%和541.0%,年均增长27.6%、43.4%和52.5%。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6年末民营企业达432户、个体工商户达2502户。“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8.4亿元,增长6.8%,比2002年增长41.0%,年均增长9.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播面37.45万亩,总产量13.5万吨;早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达360公斤;种粮大户继续增加,种植3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177户。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茶叶、林业、优质稻、森林蔬菜、果业等产业初具规模,荣获“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茶业产量1977吨,实现产值7186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20吨,实现产值5750万元;优质稻已全部实行“订单”种植,面积达27.1万亩;森林蔬菜采收量(鲜品)4500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5个农产品品牌成为省著名商标,四年新增农业产业化组织5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好了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旅游大发展进一步凸显,2005年一举荣获七块国家级旅游品牌,2006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名县”称号。创建“江西旅游强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大,外来游客逐年增多,对外知名度越来越大。2006年,接待游客98.2万人次,增长30.76%;旅游收入8056万元,增长65.76%,分别比2002年增长144.9%和394.5%,年均增长25.1%和49.1%。三大产业的比重由2002年的31.2∶40.3∶28.5调整为26.5∶41.7∶31.8。
――改革继续深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推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开展“创三优”评议评价活动,政府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对县茶厂依法实施破产,四年共改制15家企业,全县改制面达85%,比2002年提高17.5个百分点,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继续推进人才兴县战略,规范公务员管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四年累计为教育、卫生系统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264人,其中本科生34人。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不断深化。财税、计划、供销、粮食购销、金融、保险、殡葬等各项改革协调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803万美元,是2002年的7.35倍,四年累计利用外资1463万美元;引进重大项目取得一定进展,四年共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89个,东 艺术陶瓷、赣森食品等项目已投产,通福汽车配件、樟树坑水电站、景德镇烟草物流等项目已开工,为县域经济的崛起夯实了基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外贸出口收购额达4600万元,比2002年增长30.3%。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四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8.03亿元,是“八五”和“九五”时期总和的2.1倍。着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四年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新建、改造县乡公路920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其中行政村油(水泥)路硬化达90%。杭瑞高速(景婺黄段)建成通车,济广高速(景鹰段)、南环高速正在加快建设,“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初步形成。县城至市区等三条营运班线实行了城市公交化改造。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四年完成7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第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完工,城乡供电能力进一步提高。邮电通讯业发展加快,实现了村村通电话。2003年以来,是县城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的时期。四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1亿元,是前五年的15倍;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3.5平方公里拓展为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5万人增加到3万余人,基本完成“六化”工程,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以县城为依托,以小城镇为纽带联系广大农村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0.85%上升到24.7%。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增长13.8%,比2002年增长61.5%,年均增长12.7%。认真落实了中央、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通过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减免林业规费等,农民合同内实现零负担。2004年―2006年,累计为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2621.5万元。四年新建户用沼气池3700口。失地农民帮扶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县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多次提高,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就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逐步解决,2006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共支付补偿金592万元;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四年共解决5.48万人口饮水难问题。查处了违法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四年累计追讨农民工工资600多万元。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7800人。劳务输出继续扩大,2006年转移劳动力32000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平方米和32平方米,比2002年分别增加3平方米和5平方米。四年商品房累计销售18万平方米,销售额1.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增加734元,比2002年增加2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2元,增加274元,比2002年增加1161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13.75亿元,增长19.2%,比2002年增长115.5%。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繁荣进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深入推进。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县政协监督,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为100%。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工作成效明显,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圆满完成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了12345为民服务热线,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深入开展15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态势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治安秩序良好,社会保持稳定。省级科技工作试点县扎实推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增强,2006年达46.0%。“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第一批);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县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得到发展;新建、改建校舍面积24.56万平方米,基本消灭了危房。文化广播事业不断进步,深入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浮梁衙署史话》、《浮梁四绝》、《浮梁茶业宝鉴》、《浮梁人物》等一批展示浮梁文化底蕴的书籍相继编纂出版,基本实现有线电视通行政村。全民动员阻击了“非典”疫情,公共卫生三级防保网络不断健全,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争创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目标实现。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进展顺利。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圆满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稳步推进。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总量平衡。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整治整顿工作,建立了规范的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土地纯收益2006年达6600万元。启动了墙材革新工作。加强了河道采砂管理。国防动员、人防、审计、气象、档案、老建、老龄、残联、质监、防震减灾、民族宗教、涉台事务、外事侨务等工作和事业健康发展。四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县、统计工作基层基础先进县、村民自治模范县、封山育林先进县,全省工业崛起“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县、种植业发展先进县、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先进县、“四五”普法先进县、“十五”时期交通建设先进县、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防控先进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县、文明创建和帮建先进县、平安县等表彰。
四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沿着正确的发展思路,争先创优、攻坚破难、坚韧不拔、团结拼搏;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聚焦于工业、聚焦于招商引资、聚焦于招商引企,使其成为推动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操作能力,做到有谋事之策、有干事之才、有成事之力;就必须营造想事、议事、干事、成事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方面创业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和谐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和谐。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几套班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驻县部省市属企事业单位、驻县解放军、武警部队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包括离退休同志同心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建设浮梁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利用外资规模较小;历史债务沉重,财政收入依靠一次性税源;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浮梁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仍大于挑战。总体上说,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蓬勃发展势头,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潮流奔涌而来,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和企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仍在继续。综观全省,江西已经积蓄了巨大的发展能量,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对江西等中部省份的支持力度加大,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更为可喜的是,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积聚了强大的后劲,具备了提速发展的条件,只要坚定快步加大步的决心,鼓足敢拼更敢赢的干劲,拿出决战决胜的举措,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浮梁崛起新跨越!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精神,聚焦于工业、聚焦于招商引资、聚焦于招商引企,以工业的崛起带动浮梁崛起,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县发展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年均增长12%;三产结构调整为18∶52∶30;财政总收入翻番,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旅游总收入3.6亿元,年均增长35%;城镇化率达到3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年均增长7%以上;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再迈新步伐。
(一)坚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在加快工业强县进程上再迈新步伐。贯彻落实“以工业的崛起带动浮梁崛起”发展战略,大力实施“15155”工程,即五年要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产达标10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使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0%。为此,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资金全力支持工业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和强度,每年引进亿元工业项目1个,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加强三龙王家棚、湘湖荞玉线、洪源、蛟潭兴溪桥、浮梁镇洋湖、寿安半路港等工业群和“浮梁园”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工业发展平台,使工业群和“浮梁园”成为聚集企业、聚集资源、聚集规模的工业发展主阵地和经济发展增长极。培育壮大陶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电子通讯业、矿产建材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商品物流等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企业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行业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全面完成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制。
(二)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再迈新步伐。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五大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促农增收。认真总结试点村建设和自然村整治经验,围绕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五新一好”的要求,坚持“群众自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政府主导”的原则,着重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不断扩大示范村建设范围,考虑山区、丘陵、城郊的不同特点,分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逐步将自然村落改造建设成现代文明的新型村落社区;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进一步提高工农业供水和城乡防洪保障能力;三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四是强化新农村建设推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联系村镇和农户,关心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推进城乡大建设,在加速城镇化上再迈新步伐。提升城市品位,彰显浮梁特色,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居住和美食于一体的具有文化和生态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各类规划,力争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启动一批体现文化生态特色的重点项目,抓好金岭大道延伸、新平大桥等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完善建成区设施,加快推进新建区开发,增强吸纳和聚集人口能力,使城区面积扩大到9.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5万人左右。强化城市经营理念,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管执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扩大集镇规模,繁荣集镇经济,努力建成2―4个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的重点集镇。加快城乡道路设施建设,完成景瑶二级公路和景蛟线改造,确保到2011年底所有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打通瑶里至婺源、黄坛至鄱阳、兴田至祁门等县际断头路;积极做好济广高速(景鹰段)、南环高速、湘官一级公路协调服务工作,支持九景衢铁路、皖赣铁路升级改造开工建设,着力打造铁路“十”字骨架,全面提升我县交通枢纽地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浯溪口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抓好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四)坚持激活商贸旅游,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上再迈新步伐。引进发展超市、专卖店、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企业,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2009年“农家超市”和农资“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建设洪源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优势,将品牌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创建“江西旅游强县”为载体,着力抓好“八大工程”建设(即:旅游型乡镇建设工程、乡村旅游示范点工程、旅游功能配套工程、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交通通达工程、市场营销工程、人才培育工程和政策保障工程),加强与周边旅游协作区的对接、互动,构建“六山二湖”之间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促销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构建“两区两线”(即:以高岭――瑶里景区为中心的浮东旅游景区,以古县衙景区为中心的县城旅游景区,以玉田湖、诸仙洞、南市街等为重点的南线景点和以浮西具有红、绿、古特色的新农村及古村落为重点的西线景点)的旅游发展格局,使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加快发展金融、中介、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五)坚持统筹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再迈新步伐。以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根本,以提高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科教兴县步伐,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先进文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形成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狠抓社会保险扩覆征缴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安全生产平稳态势,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积极推进“和谐平安浮梁”建设,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进社会和谐稳定。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2007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浮梁崛起新跨越的重要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4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为实现上述各项目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15155”工程为抓手,着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今年是“主攻招商引资,决战工业两年翻番”的决胜之年,也是“15155”工程的起步之年,要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到达6.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4 亿元。
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招商的积极性,进一步掀起全民招商热潮。健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责任。强化小分队招商,加快培养专业化招商队伍,加快引进境内外优强企业来我县投资落户。注重产业招商,依托骨干企业,实行招商委托代理制,引进配套协作厂家,以商招商。加强与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联系和对接,吸引当地外迁企业更多地来我县落户。
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从领导精力、人员配备、资金筹措等各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工业平台建设高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主攻三龙王家棚工业群,完善湘湖荞玉线工业群,同时,督促有关乡镇加快工业群建设。支持配合市陶瓷工业园建设,尽快启动市陶瓷工业园“浮梁园”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原县工业园区19家企业遗留问题。
努力提升中小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今年新增21个规模以上企业。围绕培育壮大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建立健全领导挂点服务、重点项目调度、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任务定期交帐等有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东 艺术陶瓷、浮瑶仙芝茶业、京泉利电子、华威石材等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招工、融资、供电等实际困难,构建“政府扶持鼓励、企业有效吸引、社会形成共鸣”的招工格局,成立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和湘湖、三龙、黄坛三个35千伏变电站建设,倾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培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户、5000万元以上企业3户。同时,继续支持景光电子、万平电子、涌山、仙槎、沿沟煤矿等部省(市)属企业发展,加快市木材厂、县医药公司等企业改制步伐,督促广东佛山乐华、金意陶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美信工业园、通福汽车配件、德尔精细化工、景德镇烟草物流中心等大项目竣工投产。同时,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好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大力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民营经济。
着力改善投资创业环境。要把诚信、效率建设放在改善和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严格守信、遵守承诺,树立“诚信政府”的良好形象,身体力行真正地“让投资创业者放心,让投资创业者满意”实实在在地体现到各个方面。按照“方便创业、服务企业、操作快捷”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深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行政投诉中心和招商办证服务队建设,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二)以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在抓好原有38个自然村整治的基础上,新增7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由点到线成片,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五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按照“一县一业”的理念,抓好省级茶叶科技示范县,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推进科技兴茶;深入挖掘“浮梁茶”文化内涵,打造“浮梁茶”品牌核心竞争力,使茶业成为我县绿色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确保今年新增茶园面积5000亩,名优茶达650吨,红茶精制达1200吨,茶叶总产量增长10%。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及时发放各种种粮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万吨以上;完善落实“三项承诺,五项服务”,确保粮食订单面积占粮食播面的80%以上。切实抓好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建立毛竹、油茶、花卉苗木和中药材四大基地。扬优成势,确保新增森林蔬菜采收量(鲜品)200吨、大棚蔬菜500亩、食用菌500万袋、优质瓜果2000亩。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规模养殖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农机、良种推广体系,强化动物疫病防治,推进畜牧兽医队伍、种子管理体理改革。
扶持龙头企业。围绕五大产业,重点扶持1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进一批区域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市场观念,增强营销意识,敢于闯市场,围绕市场抓营销,围绕营销促生产,围绕生产建基地。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继续鼓励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和争创省级以上名牌,真正发挥带动作用,使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同时,鼓励发展多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做到已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同时紧紧抓住中央、省市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这一大好机遇,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有效地向上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一些实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组织实施土地治理田园化示范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资供应以供销社为主渠道,确保优质优价。统筹抓好老建扶贫、移民等各项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基础设施功能,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围绕县城的发展定位,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关键,四位一体,互相促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把县城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人气做旺。
高品位规划和建设城镇。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县城控制性详规,将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落到实处,使县城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维护县城规划的严肃性。启动生态文化广场、生态公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新建区“六化”工程,开工建设明远路、莱茵路,完成红塔路、金岭大道延伸、新昌南路延伸、滨江西路路面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要求,加快洪源、湘湖、鹅湖、瑶里、经公桥等城镇建设,完成9个乡集镇总规和1个建制镇总规及151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市场建设力度,规划拟建茶业大市场,提高市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继续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切实改变农民住宅和其它建筑无序建设的状况。
科学化管理和经营城镇。坚决制止各类违法乱建行为,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继续落实门前三包,从严整治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创造交通秩序规范、市场秩序井然、环境卫生整洁的人居环境。严格土地管理,加快土地储备,力求土地升值。科学经营城镇市政设施、广告设立、公共服务经营权许可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等公共资源,拍卖所得收益全部进入财政专户,用于城镇公益设施建设,努力做活经营城镇这篇大文章。
(四)创建“江西旅游强县”,着力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发展旅游产业,我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即源远流长的瓷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必须继续把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新兴产业,以创建“江西旅游强县”为抓手,按照“做全功能、做好景点、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旺人气”的思路,坚持以大开放的理念、大开放的战略、大开放的手段来促进新一轮的旅游大发展。
进一步搞好全县旅游规划。发展旅游,规划先行。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岭――瑶里、古县衙等景区要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兴田、江村、湘湖、寿安、峙滩、勒功等乡镇要抓紧制定好本区域内各景点的修建性保护规划。同时,要注意在规划的指导下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文化的协调发展。
努力打造景区景点精品。精品就是一个地区旅游质量的标志,就是聚集人气的亮点。围绕永葆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含金量,启动高岭――瑶里AAAAA级风景区创建工作,继续加大古县衙、金竹山寨等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玉田湖、清溪、城门、诰峰、严台、沧溪等景区景点,启动瑶里――金竹山、沧溪――诰峰等公路改造。按照国家矿山公园规划,确保今年高岭建成开园。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推进瑶里、鹅湖、兴田等“旅游型乡镇”建设,加快瑶里镇梅岭村、东埠村,鹅湖镇楚岗村,洪源镇桂花村,黄坛乡徐家村,峙滩乡清溪村,兴田乡锦里村,勒功乡沧溪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继续发展“农家乐”,鼓励农民兴建星级农家旅馆。
强化开放协作和品牌宣传。加强区域合作,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县内要以二大景区为重点,串点成线,带动全局;省内要加强与婺源、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知名景区景点的协作;省际要加强与长珠闽区域的合作,继续完善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实现优势互补,真正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交通互畅的新格局,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围绕八块国家级旅游品牌,创新宣传促销手段,稳定现有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力争接待游客比上年增长50%,达到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85%,达到1.5亿元。
(五)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和谐平安浮梁建设,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见”,着眼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到2008年实现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400人,发放小额贷款800万元。继续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力争今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000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转业干部、伤残军人安置工作。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300人。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妥善解决困难群众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优抚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解决150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0公里,完成2座“渡改桥”项目。
深入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企活动。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适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继续规范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建设城关中学;支持、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与人为善、见贤思齐、包容宽容、尚荣知耻”的和谐精神。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继续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和申报工作,完成《浮梁县志》(1994年―2004年)续修工作;继续加大网吧等娱乐场所和音像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抓好文物保护和利用,促进文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强化卫生执法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制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改革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行为。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以“依法治税”为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税收征管办法;全面推进部门预算,试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完善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等制度,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财政收支平衡;全面落实“乡财县代管”的管理体制,促进全县财政系统的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措施,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双拥”和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关心支持妇儿、老年、残疾人等事业,认真做好气象、档案、人防、物价、质监、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涉台事务等工作。
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县建设。整治县域主要流域水质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企业污染治理,促使企业达标排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继续完善林业产权配套改革,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公益林、日本政府贷款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国土资源管理年”活动,建立规范有序的国土资源管理和执法监察体制,建立管地、用地、造地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抓好水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以樟树坑水电站为龙头的水电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等模式,建设1500口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和谐平安。切实处理好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涉法涉诉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化解矛盾的排查调处机制和运转高效的处置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健全和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着力抓好生产、交通、防火三大领域的安全工作,加强对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监管监督,强化对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区域的安全监管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坚持依法行政,着力提升政府执行力。按照打造“核心党委、强势政府”的要求,把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作为抓落实、促发展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责任、服务、法治、廉洁政府。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思想凝聚到谋发展上来,把精力集中到促发展上来,把责任落实到抓发展上来,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政令畅通,努力建设责任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既着眼长远抓好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又立足实际办好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难事;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制、市民听证制,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努力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下大力气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强化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立足新起点,拼搏“十一五”,实现浮梁发展新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人民寄予我们的厚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创建国家级旅游品牌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文化生态大县,绿色经济强县,特色旅游名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