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有两件事儿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
一件是,东莞市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东莞市市政府称,东莞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需要一座日处理百万吨级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净化。
另一件是,我国将于今年2月启动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及生活并列三大污染源。普查结果将作为制定我国"十二五"期间污染控制目标的基础依据。
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冯国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两件事儿合二为一,再次警告人们,生产粮食也不可以肆意污染,农业生产是"节能减排"不可忽视的主角。
我们引以自豪的是"用世界上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我们也无奈地"消耗了世界2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30%的化肥、25%的农药和25%的灌溉水"
冯国军用"消耗巨大"和"浪费惊人"来描述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
据统计,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业资源基础较差。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用量、人均耕地、人均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40%和20%,农业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趋明显。
与之相反,我国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我们在为"用世界上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而自豪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我们用了世界20%以上的农业劳动力、30%的化肥、25%的农药和25%的灌溉水"的事实。
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化肥农药生产大国、进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化肥的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且利用率仅为30%―40%,每年因不合理施用,造成超过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不高,使1亿多亩农田遭受污染,农药浪费损失达150亿元。
全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达100多万吨,大部分未经处理,成为蚊蝇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化学需氧量(COD)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的5倍以上,成为首要污染源。化肥大量流失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膜覆盖正由"白色革命"演变为"白色污染",解决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农业生产中的"节能减排",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两高一低"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冯国军说,就目前而言,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水、肥、农机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物质消耗是农业"节能减排"的当务之急,而比较成熟的方式就是推广"保护性耕作制"。
冯国军介绍,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的"免耕冬小麦农田技术",保护了土壤结构及墒情,使苗情改善,产量提高。在玉米主产区的吉林,"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模式,提高水、肥利用率,产量能提高10%以上。哈尔滨市探索推广的"水田保护性节水少耕栽培技术",避免了"整地费用高、耗水多、耕整地周期长、秸秆还田量少、耕层结构紊乱"等传统问题,使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提高水稻产量。
冯国军指出,传统农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线性结构型经济,其显著特征是"两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特点: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再循环",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据了解,市农科院正在申请立项"哈尔滨市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展示生态种植业、生态渔业和生态牧业三个子系统。通过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力争为哈尔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生态种植业主要研究玉米、水稻、大豆等良种化工程建设及免耕生态种植技术,内部实现秸秆还田,植物残体沤肥,病虫害生态防治,同时为渔业、牧业子系统提供饲料;生态渔业主要研究北方高寒地区生态优化等养殖技术,采用生态治污方式,将养殖废水用于农业灌溉,用池塘淤泥代替化肥增加土壤的肥力;生态牧业建立生猪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