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渝产联合收割机插秧机首次亮相
2008-01-07   来源:华夏农机网   

  要想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减少农民的根本办法。城镇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另一方面是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过去若干年的城镇化进程中,“集聚”提得较多,而“辐射”提得较少。一些地方较多的强调将本城镇做大做强,造成城镇规模盲目扩张,工业园区普遍突破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范围,且开发率和投资强度均较低,农民失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如何科学地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已摆在了我们面前。
    城乡之间的关系是辨证关系,农村人口的转移,就是城镇人口的增加,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来城镇到底会集聚多少人口?农村到底会剩多少人口?要统筹城乡发展,避免顾此失彼,就要了解农村的有关现状和基本变化,科学预测城、镇、村的最终发展格局,以决定我们城镇化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我市农村的有关现状和基本变化

  农村的现状是城镇化发展的原点,包含着发展的根据,影响着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最终格局。仅从下列一些方面便可粗略看出,在我市城镇化进程中,一般城市不可能发展得很大,村庄也不可能消亡得很快,小城镇的作用应予重新重视。

  从工业分布看: 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工业企业21702家(含4个城关镇),从业人员529211人;其中,乡镇建成区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总数的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 占总数的44.26%;乡镇建成区以外村庄有工业企业14656家,占总数的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 占总数的55.74%。这说明全市有几十万农民虽然实现了产业的转移,还没有实现空间的转移。

  从生产资料看:全市拥有耕地477万余亩,以及配套的水利、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全市小城镇已拥有各类生产性建筑883万平方米,以及供二十几万工人从事生产的各类工业设备,拥有各类公共建筑797万平方米。

  从生活资料看:仅房地产一项,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住宅1747.8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上;全市村庄有各类住宅9090.4 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住宅25  平方米以上。

  从基础设施看:全市小城镇已拥有水厂146个,日供水能力达33.29万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达9.47万吨,在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已达100%,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106升。全市小城镇已拥有道路1674公里(其中高级与次高级道路1014公里,普通道路660公里),桥梁728座,防洪堤325公里,路灯27878盏,排水管道1475公里。

  从农民增收的速度看:从1997年至今,全国农民平均增收幅度在2.8%~4.2%之间,农民增收缓慢,我市也不例外。有研究机构进行了研究,一对农民夫妻带一小孩在京打工,年净挣4000元~5000元,一年的收入还买不到1平方米的住房,按此速度,何日能进城定居?几年前,石家庄市率先放开户口,结果40万打工者只有3.2万入了石家庄市户口,90%以上打工者望而却步。

  从农村村落的历史亲情看:一些大的村庄,一般都有很长的历史,其先人往往是经过观察风水,然后择地定居于此。宗族的亲情色彩比较浓厚,这比起城市里一家不问一家事、人际关系冷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要更富有人情味,农民离开农村亲情难舍。

  从城市郊区化的趋向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有条件的居民纷纷迁往城市郊区农村居住,农村土地不断升值,农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土地的潜在价值,而日益珍惜自己的土地,农民离开农村难舍土地。

  从农业产业化的潜力看:农业产业化可概括为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每1元农产品,只能加工出1.5元的产品,而发达国家则能加工出4~5元产品,法国农产品加工居世界之首,其产值占全国GDP的22%。由此看,乡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区位优越,农产品加工业可吸纳大量富余劳动力。

  从中央采取“降税补贴”政策的效果看:以我市贫困的仪征市谢集乡(户均4亩耕地)为例,中央降税补贴前,种粮户4亩地两季(亩产1500斤粮食)收入为2400元,农业税、水资源费、基本水费、农药、化肥、水费、耕作费、收割费、种子费、组级机械维修管理费这十项费用支出为1829.52元,收支相抵,户均种粮年收入为570.48元(这其中还包括农民自己投入到耕地的15个工日的工资);降息补贴后,收支相抵,户均种粮年收入为2568.88元(15个工日工资在内)。降息补贴前后相比,每户大约增加收入2000元。中央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多在城镇就业艰难、增收无门的农民纷纷回乡种田。

  从城乡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看:城乡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使城乡间区位差减小,客观上降低了人口流动的动力。例如我市“131”工程的实现,村通乡公路的修建提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使农民更珍惜自己的家园,而舍不得离开农村。

  如此等等,影响、规定着城、镇、村的最终发展格局。

  二、城、镇、村最终发展格局的大致预测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基本条件。一般地,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农民才可能彻底离开农村到城镇。一是在城镇有了稳定而足够的收入,以致完全可以不依赖农业收入而满足全家生活的需要;二是在城镇具有了一定的住所,能满足全家的居住需求;三是如果继续将老人和小孩留在农村,反而加大生活开支,增加诸多的牵挂和不便(例如,小孩因享受不到城镇良好的教育条件,可能影响学业和前途;老人因享受不到城镇良好的医疗条件,疾病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才有可能举家迁往城镇。实际上,在土地这个不可再生的资源愈来愈少的情况下,一些农民即使具备了上述条件,也会因珍惜属于自己的土地资源,而不一定迁往城镇。

  在城镇化进程中县城镇的地位。县城镇是一县(市)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属小城市范畴。起着承接和传播大中城市文明,孵化和向城市输送实业家的作用。县城镇工业规模及集中度较大,第三产业也较发达,教育、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其等级也较高,县城镇周边土地相对廉价,有利于城市发展。因此,县城镇较之于大城市,对于转产的农民具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家乡的优越性,在一县(市)之内县城镇引力最大,应大力发展。如果有较多的工业企业向县城镇集聚,则我市的县城镇都将发展为中等城市。全市县城镇至少将容纳100万人以上。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地位。较之于县城镇,小城镇具有分布广泛且均匀的特点,在农民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到小城镇兴业成本最低,同时能方便地照顾到农村的家庭,实现亦工亦农两不误;小城镇又是个私企业主的孵化器,转移农民的蓄水池,农民转向城市兴业的跳板;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将主要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将是多数农民的长久居住生活地。少数小城镇将发展成为5~10万人的小城市。全市小城镇也将容纳100万人以上。

  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的地位。我市现有1260个行政村,18513个村民小组,27258个自然村庄(非精确统计)。这些分散的自然村庄是在小农经济的耕作规模条件下,受当地地形地貌的限制而形成的。“两区划定”时,增规划逐步撤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当时极难推广;后来的实践证明,只要促进乡镇工业企业向城镇集中,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会不断向城镇转移。统计资料表明,我市农村农民数量在逐年减少,可以相信,大量小而分散的自然村庄将是过渡性的、萎缩的和逐渐消亡的。

  由于农业对于我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由于农民数量之广大,为方便耕作,我市农村仍将长期存在一部分村庄。全市农村现有耕地477.3402万亩,以将来农业技术发达了,每户耕种50亩计,全市约需10万农户,大约30万农民;加之现有村庄工业企业(假定维持现状的话)吸纳的约45万农民,再加上从事农村第三产业的人口,估计全市村庄最终仍有百万农民。达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了不起,这意味着我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将接近80%!

  如果我们在规划期内,能将多数的村庄企业移到城镇,那么,城镇的人口就会进一步增加,村庄人口就会相应减少,最终村庄可能还有50万以上农民。

  更大的可能性是,农民即使在城镇有了稳定的职业和合法的居所,也不会放弃农村的房屋和宅基地,而成为长期的两牺人口。这种情况下,村庄的最终人口就难以估计,要努力避免这种情形。

  三、推进我市城镇化的政策取向

  根据国情,我们的城镇化政策要有助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庞大的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突出。仅1999年~2002年,全国年均锐减耕地1027万亩。全国2680个县,已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低于0.8亩(这是联合国划定的警戒线);二是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对就业的巨大压力。这两个问题将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及全国经济发展。过去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对发展当时的经济和稳定社会,发挥过历史性的作用。这迫使我们要以现状基础为起点,走有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根据市情,我市的农村人口城镇化工作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以工业企业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促进城镇二、三产业良性循环,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大量小而散的自然村庄不断萎缩直至消亡,使土地不断得到复垦,最终解决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全市最终仍将有百万农民在村庄,科学地选点(以现有行政村数量计,至少要有千余个村庄),进行村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这部分农民的长远生活。

  必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步转移。我市村庄工业企业的广泛存在,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虽然已从农业转到了工业,但其生活空间并未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即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不同步,这个问题足以左右我市的城镇化进程。为争取最理想的结果,即工业高度集中于城和镇,农村只留几十万人种田,大量零散的小村庄得以复垦为农田,资源充分利用,城乡协调发展,我们要将城、镇、村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认识和规划,对城、镇、村分别持如下政策取向:

  大力发展县城镇。县(市)域内的工业企业应优先向县城镇集中。要提升县城镇各类工程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功能,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以良好的兴业和就业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吸引农民转移。

  突出重点小城镇建设,完善一般小城镇建设。经过多轮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市乡镇已从原来的155个减少到现在的84个(不含县城镇。被撤乡镇原镇区作为现乡镇的一个片区,是现乡镇镇区的组成部分;现乡镇政府所在地是现乡镇的中心镇区),其中有18个被省列为省重点中心镇,另有少数乡镇由于发展较快,实际已成当地的重点。乡镇工业企业应优先向重点镇集中;多乡镇合并成的乡镇,其工业企业应向中心镇区集中,对片区应采取“维持现状条件,控制发展条件”的方针,不再给其增加新的工业用地,促进人口向中心镇区集中;对于一般乡镇,应允许其承接工业企业,发展自己的工业,这样做有利于村庄企业向镇区集聚。乡镇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转移更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应进乡镇工业用地建设,杜绝盲目扩大规模、浪费耕地的做法。

  搞好较大村庄的规划与建设。较大村庄通常为村部所在自然村,以及部分基层村。对村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满足长期务农农民的生活需要,应加强这些村的规划,并逐步完善其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到这些村居住;对大量的规划要缩并的小村庄,不宜再进行大的投入,否则将阻碍缩并进程。在一定时期内,村庄除可保留一些诸如玩具加工、小型粮油加工等无污染的企业外,其他工业均不应在村庄建设,尤其机械化工类企业更应到城镇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建设,以利集约化生产和集中治理环境污染。

  加强县城镇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之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间便捷的交通与通讯联系,有助于逐步形成城镇群,有助于密切城乡间的产业协作,有助于城、镇、村之间的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

  结语:科学地推进城镇化就要统筹城乡发展,要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步转移,这是解决国情中“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两个基本问题的关键;还要选点规划建设好部分较大村庄,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经济发展,为较多农民转产创造条件,更为将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46660-1.html

标签:农机 首次亮相 联合

上一篇:任露泉教授成为农机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一篇:江苏:1.77亿元农机补贴使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