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继续强调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2007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0亿斤,实现连续4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实现连续4年增幅超过6%。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农业农村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牢牢把握这样几点:第一,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机活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第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保护农民的各项权益,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三,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各行业协调发展;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四,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立足改革开放大局强化农业基础。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好农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农业。
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需要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关系全局的头等大事,始终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质量较差;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灌溉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必须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有2.5亿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5公顷。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动摇,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推进科教兴农,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各项补贴的力度,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艰巨,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必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国内市场,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切实保证国内需求;在努力搞好进口余缺调剂的同时,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稳定国内农产品供给。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发展不平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各地实际,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沿海发达地区、大型垦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有条件先行一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分阶段、分步骤地梯次推进。在农业各产业中,畜牧业、水产业要走在前头。
切实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突出问题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重道远,必须长期不懈努力。当前,要按照中央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要求,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突出问题。
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要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不断提高农业的政策支持保障水平。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所在。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改善生产条件,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规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最终要靠科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实施,加强农业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这是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客观需要。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原则。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同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来源: 2008-01-25 《人民日报》)